《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后記,都使《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于哈爾濱時期,前半部的片斷曾于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里,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饑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