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是科學昌盛的世紀,也是災害頻頻的世紀。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從四面八方襲來,再加上環境污染的迅速擴展,人類面臨著巨大的困境。面對多災多難的世紀,人類不能再等閑視之,已到了必須認真反思、開展防災減災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客觀必然性。正像地球的繞軸自轉運動和繞日公轉運動一樣,自然災害的發生和發展是客觀必然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至于人為災害的發生,除了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外,它還具有本可避免、卻因為人們行為的不慎不當引起的主觀因素。本世紀以來,日益嚴重的全球問題讓人們不得不正視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依靠人類自身的智慧和力量防微杜漸、趨利避害,顯得是那么地迫切和必要。災害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悲劇,認識不到災害的隱伏性、突發性是人類的大悲;如果認識到了災害而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去防災、減災,則是人類更大的悲劇!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這一富有哲理的諺語用來指導防災十分有意義,而對災害接踵而至的今天,“亡羊補牢”同樣顯出其實際價值。
“天災八九是人禍”
“沙漠鬧水災”,這句話你一定以為是無稽之談,可是確實曾發生過。
1979年盛夏,在世界瑰寶莫高窟所在地——甘肅敦煌縣,這個被沙漠包圍的常年干旱的縣城竟然鬧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水災:全城毀屋4000多間,全縣10萬人口中受災人口竟達7000人,以致沙漠中的水災這一千古奇聞被人們廣為傳播。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來,1979年盛夏天氣特別炎熱,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融雪量特別大,正如古詩中寫的那樣:“真陽消盡陰山雪,頃刻飛來百道泉!备呱奖┤诨讯鼗偷狞h河水庫盛得滿滿的,達到了歷年最大庫容量。
同時,印度洋潮濕的氣流隨著活躍的西南季風穿越青藏高原向祁連山吹來,致使連年干旱的敦煌一反往常,細雨綿綿,年降雨量達1055毫米,4倍于常年。降水集中,加上冰雪消融,給敦煌帶來過量的徑流,使長期處于干旱缺水環境中的敦煌人樂不可支。他們置黨河水庫行將漫溢的危險于不顧,遲遲不愿下決心打開水閘泄水防洪,因為水對敦煌人來說實在是太可貴了,愛水如命的觀念使他們忘卻了水太多了也會帶來災難。最后,水庫終于決堤,洪水像猛獸一樣呼嘯而下,使敦煌縣淪為一片澤國。這場沙漠中的水災是由于人的行為失誤而誘發的。類似的情況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戈壁荒漠中也曾發生過,結果造成了“水漫火焰山”的特異災害現象。
森林火災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大敵,也是世界上破壞性、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氣候過分干燥,林下腐殖質層堆積過厚,以及雷電均可引起森林火災。但也有相當大一部分的森林火災則是因為人為操作失誤及防林規劃的不嚴密而造成的。1987年5月6日~6月2日,我國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北部林區發生的一場特大森林火災,其火勢之猛、燃燒時間之長、涉及面之廣、造成損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為我國森林火災史上所罕見。這場大火的起因,就是因為林區工人吸煙引火及機器操作不慎而多處起火,加之救火措施不及時和組織搶險不得力,致使大火蔓延。
通觀今日國內外發生的天災,其中不少都是由于人的活動失誤或人與自然不協調而引起的。在人類的智慧圈和技術圈不斷外延、人類獲得長足進步的情況下,人已經成為災害發生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已經意識到,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自然災害是天、地、人三大系統不協調的產物,其中人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故有“天災八九是人禍”之說。以江水泛濫導致洪災為例,有的學者就認為這是人類以江堤約束河流,迫使其在狹窄的河道上流動,最后沖決堤壩的必然結果。干旱則是由于過度砍伐森林、濫墾草原,使森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減弱而造成的。如埃塞俄比亞的干旱古已有之,饑荒一直威脅著這個國家的人民。然而,隨著人口的激增,吃飯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驅使著人們開荒種地、毀林放牧,從而導致森林覆蓋率從1935年的30%下降到如今的3%。故此,每年有20億立方米的土壤被沖出這塊高原,消失在低地的河流和小溪中,水土流失極其嚴重。
失去植被保護的地面把陽光直接反射到大氣中去,大氣層的溫度因此升高。
這樣一來又隨之抑制了云雨的形成,最終又進一步加劇了西起塞內加爾、東至埃塞俄比亞這塊貧瘠的薩赫勒地帶的干旱、沙漠化和饑荒。
眾所周知的“厄爾尼諾”是近年來人們聞之色變的又一天災。1995年,墨西哥又深受其害,自年初至5月,幾乎滴雨未下,釀成了墨西哥近百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據墨農水部統計,全國有近260萬公頃土地未能按時播種,牛、羊等大牲畜大量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已超過2.4億美元。另外,炎熱和缺雨致使森林火災頻頻發生。1995年頭5個月森林火災已逾1323次,燒毀森林13.2萬公頃。氣象學家們認為,造成這次災害的罪魁禍首是“厄爾尼諾”現象。
在60年代,世界氣象學家曾認為,“厄爾尼諾”現象只是區域性問題,它主要影響南美和澳大利亞沿海地區。然而80年代以來,通過氣象衛星的勘測和實際觀察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已在世界多處地方出現,并嚴重影響了世界正常氣候的循環。據墨西哥40年代以后40年的氣象分析,發現“厄爾尼諾”周期一般為7年,每次滯留約2~3年。然而,自80年代末以來,這一周期開始發生變化。1986~1987年發生后,1989年再次發生。事隔兩年,1991年又開始發難墨西哥,且已持續了4年。它是否預示著“厄爾尼諾”周期縮短,滯留時間增長呢?盡管對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機制尚在探索中,但從其變化的跡象表明,它決不是天災。
溫室效應引起了氣溫變化,全球氣溫上升了約0.5~0.6℃,引起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約10~20厘米。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對沿海地區將帶來嚴重危害。
主要有海岸侵蝕加強、災害性風暴潮頻率增大、沿海低地將淪為澤國或沼澤、海洋資源遭受損失、河口地區鹽水入侵等。
人類活動已對全球氣候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將波及許多方面,氣候的反復無常打破了原有的氣象規律,增加了各地的災害。如今發生的各種各樣災害,都可以從人為方面去查找原因。
防微杜漸趨利避害
人類在同災害的抗爭中不斷發展,到了今天,人類對災害的成因、規律和后果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防微杜漸、趨利避害成為可能。
人們已認識到日益增多的洪澇災害是由于水土流失的原因,而水土流失則起因于過度開荒。歷史上人類早就創造了一些控制土壤流失的方法,如修建梯田、實行輪作制和休閑制等。如今,美國農業又實行了一種新式的免耕法。這種免耕法不用犁翻耕土地,讓作物殘余留在地面,種子就直接條播在土地里,以后也不用中耕機,而用除莠劑去殺死野草。除莠劑的大量推廣,實行少耕和免耕,這樣可以保持土壤。因為作物殘余部分留在田間,減弱了雨水沖刷,表面徑流也大為減少。美國采用免耕法的土地,1983年上升到0.51億公頃,約占全部作物面積的1/3。人類濫墾濫牧的動機在于獲得食物,若能控制人口增長,特別是在那些自然條件不太好的地區,就可以減輕對土地的壓力。土地的沙漠化同樣源之于此。除了控制人口外,合理放牧、退農還牧以及人工恢復植被等也可以有效地保護土壤,如位于我國黃土高原北部的榆林地區,經過長期的植樹造林和植草治沙,氣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平均風速降低了49%,現在該區已是“風沙退、農牧興”,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人!睋烙,如果不控制沙漠的蔓延,到本世紀末,全世界將有1/3的土地荒廢,無數的人將面臨餓死的危機。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比較起來,環境污染也許對未來的人類更具有威脅性。工業革命帶來的“潘多拉盒子”的打開,造成地球上江河湖海臭氣熏天,蔚藍天空煙霧彌漫、酸雨普降、臭氧空洞..據預測,從現在起,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到20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繼續增多,將使地表氣溫升高1.5~5.5℃,海平面將升高0.2~1.56米;南極上空臭氧空洞繼續擴大,北極上空也將重蹈覆轍;酸雨將成為上天的心酸淚水傾盆而下..一個個滅頂之災在預警!誰又能說這是“杞人憂天”呢?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顯然,人類只有在這種狀況還未達到嚴重程度之前就采取相應的措施才是現實的明智之舉。據美國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100年前全世界每年進入大氣的二氧化碳僅9600萬噸,而目前已達50億噸,21世紀將達到80億噸。為此要求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家首先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1%~3%;其次,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將世界今后20年間照明、交通、電器和工業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一倍,這樣可使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減少30億噸;第三,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要從依靠礦物燃料過渡到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與核能等新能源,把陽光、風、地熱和土地帶回到人類生存的手段中去,同時扭轉毀壞熱帶森林的趨勢,大大提高森林的覆蓋率;第四,特別應該減少氯氟烴的生產,它不僅是臭氧損耗的罪魁禍首,而且是溫室效應的幫兇。1987年由許多國家政府共同制訂的蒙特利爾協定僅要求到1999年將氯氟烴產量減少50%,但3年后就改為到2000年完全取消其生產。1992年2月上旬,美國宇航局和幾所大學的科學家宣布,在北半球某些地區包括美國最北部、加拿大、歐洲和俄羅斯上空的臭氧層在1992年冬到1993年春要減少40%,原先的氯氟烴減產計劃被大大提前。德國和美國的環境部門先是分別要求在1995年和1996年前停止氯氟烴生產,不久又把這個時間表分別提前到1993年和1995年。
現在北歐有的國家已在告誡居民外出時盡可能戴帽子和墨鏡了。
對于各種災害,人們已開始從認識到防治,希望在前頭。
災害常給人類無窮的災難,然而,災害是不是一無是處呢?也不盡然,問題是人類如何努力做到趨利避害。冰島是北極圈之內的一個火山之國,全國諸多島嶼中至今還有火山在噴火。然而,冰島人民也沒有離島而去,他們充分利用火山帶來的地熱,使得地處北極的島國人民不僅得以生存,而且在暖房里照樣生產熱帶水果與花卉。有趣的是,日本和冰島這些島國,可因為海域中的火山噴發,給他們帶來一個個拔海而出的新島,擴大了他們的領土。
沙漠歷來被看作是生命的禁區,黃塵滾滾,飛沙走石,滿目凄涼,一片死寂,還常常起風帶沙,肆虐人類的田野和村落。這樣的不毛之地難道于人有利嗎?沙漠其實并非生命絕跡之處,片片綠洲點綴其中。由于氣候干旱,日照豐沛,只要有水,對農作物和瓜果生長極為有利。世界上最甜最好的瓜大多產在沙漠。美國加利福尼亞沙漠和以色列內格夫產的甜瓜是世界上最甜的。沙漠又是蘊藏著豐富礦產的寶地。世界上主要油井幾乎都在沙漠之中。
中東的石油聞名于世,撒哈拉也有不少油田,我國的塔克拉瑪干也是一個油田。沙漠是培育藻類的理想之地。在人口劇增的今天,糧食緊缺,耕地匱乏的態勢愈趨嚴峻,藻類已被許多國家列為未來糧食來研究開發。日本科學家在科威特沙漠成功地作了實驗,僅用了兩個普通游泳池大小的培育池,在半年中竟生產了37噸藍藻,并用這些藍藻提煉液制成調味劑,生產富有營養的飲料、面包和餅干,將殘渣以一定的比例摻入飼料,喂養瘦肉型豬和產蛋雞,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日本科學家作了一個估算:從目前沙漠中對藍藻的培育來看,按世界人口50億計,需要占用2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而全球沙漠面積為3140萬平方公里,幾乎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4。在人滿為患的今天,正確認識沙漠,利用開發沙漠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錢學森同志早就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重要性。20年來,我國在固沙造林、改造沙漠的沙產業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這一產業將在21世紀有更大的進展。
其他的災害經過人的主觀努力也可以為人類造福。如對垃圾的利用。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已成了一大災害隱患。200多年前,法國著名學者傅立葉說過一句名言:“垃圾是擺錯了位置的財富!崩美,已成為我國江西省豐城市的支柱產業。從廢塑料、油渣、玻璃、廢紙到毛發雜骨等,按類分揀,建立了110個廢物加工廠。這110個工廠占全城企業總數的1/6,每年產值1億多元,利稅達1000萬元。安徽省更是利用粉煤灰生產出優質鋁氧和高標號的水泥來。而在沈陽市用肉類加工廠的豬血、肉渣生產出了高蛋白的飼料,這種飼料可與進口魚粉媲美。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災害,在它給人類釀成災禍的同時,我們有沒有從中獲利的可能性,能不能趨利避害呢?
樹立災害意識增加減災觀念
災害,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無法完全避免。這是由自然界及人類社會演化發展的規律和人的認識能力的歷史局限性所決定的。災害就在我們身旁,它具有突發性和隱伏性。有些災害如火山噴發、山崩地陷、海難車禍等往往在你毫無知覺的情況下發生,難于監測,爆發期短促,危害大。
有些災害則相反,如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可以預測,可以預警,是完全能夠防治的。了解災害的這兩個主要特點,我們有的放矢進行預防,才是根本所在。
不管是突發性的災害,還是隱伏性的災害,像世間萬事萬物一樣,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扒Ю镏,潰于蟻穴”。只有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我國古代人民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如我國云南地震災區就流傳著這樣一則諺語:“震前動物有前兆,密切監視最重要。騾馬牛羊不進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雞飛上樹豬亂拱,鴨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燕雀家鴿不回巢。兔子豎耳蹦又撞,游魚驚慌水面跳。家家戶戶細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如果能了解這些基本知識,就可以在地震之前作好預防。唐山地震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因為狗在震前狂吠,主人懷疑是地震,心里就作些準備,這對震發時人的反應極有用處。忽視與大意是防災的大敵。如1966年3月河北省邢臺發生強烈地震,這里人口稠密,人民生命財產遭受了嚴重損失。公元777年,這里曾發生過大地震,亦遭到震害,但千余年來一直未震,遂以為地震危險已經解除,在全國地震區域劃分圖上被列為低烈度區。大興安嶺森林火災,其發生的自然條件兩年前就已開始醞釀。1985年和1986年,大興安嶺北部連續少雨,降水量只是歷年平均值的一半,加上這一帶近兩年氣候變暖,使該地區形成一個干燥中心。由于采伐后的枝丫堆積林下,在地面上形成大量干枯可燃物。1987年5月6日,貝加爾湖暖脊與新地島冷空氣交相影響該地區,形成了林區規定居民不許生火做飯的5~6級大風。個別的主管不懂科學,又忽視氣象部門的警告,就釀成了小火成大災的后果。
到了現代,先進的儀器技術設備為進行災害預測提供了良好條件。綜合經驗觀察與科學測試,能更好地進行災害預測。如我國遼寧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大大減輕了震災危害。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地區發生了一次7.3級地震,由于地震部門的及時且較準確的預報,所以盡管震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但僅造成1328人死亡和8億元的經濟損失。據有關方面估算,若震前沒有預報,則這次死亡人數至少超過10萬,經濟損失將達幾十億元。其成功預報的原因就在于注意一些宏觀異,F象:井水變渾、變味,冬眠之蛇出洞凍死、家畜家禽出現習性反常等。并且地震工作者對這一地區的主要地質構造及其活動性進行過大量野外調查和理論研究。
許多災害的發生都是由于人的行業失誤和災害意識不強而造成的。如1988年的蘇聯亞美尼亞地震死亡2.5萬人,經濟損失100億盧布,就和該地區沒有采取抗災措施很有關系。那里的建筑物大多為預制板構件,板與板之間連接不結實,一震就斷開,再者鋼筋混凝土鋼筋不足,而且柱中的水泥少、沙土多,因此遭到地震,柱子先震斷了。1986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與美國合作的聯合碳化物公司所屬的農藥廠,生產殺蟲劑使用的甲基異氰酸鹽毒氣外泄,蔓延到整個城市上空,損害了人體的神經系統。
成千上萬的受害者躺在地上抽搐、翻滾、戰栗,5~10萬人中毒,1萬多人喪生,造成了舉世震驚的大災難。據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聲稱,此次災難是有人錯將約1100升的水倒進盛有甲基異氰酸鹽的貯藏罐而釀成的。再向深層原因探究,就發現平時災害意識淡薄,沒有足夠有效的預防措施和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訓練,是導致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
在災害面前,就盡快行動,努力救災,把損失減到最低限度。1989年9月,20世紀最強勁的颶風“雨果”以每小時240多公里的速度襲擊加勒比海東部,意外的是只造成14人死亡,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防災備災時采用了“一種把減少災害與持續的發展活動聯系起來的多樣性方法”,并在救災中改進了部門和地方的系統協調性,提高了反應能力。
在災害危機的爆發階段,搶救時間往往決定著物質損失的大小尤其是人員傷亡的多少。據某部隊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搶救情況看,地震發生后半小時扒出的人員救活率95%,第一天扒出的為81%,第二天降為53%,第三天又降為36.7%,第四、第五天分別降到19%和7.4%,第六天以后扒出的就很少有活人了。
由此可見,有沒有防備災害意識,造成的后果大不一樣;災發后能不能及時有效地救災,損失程度也不同。
對付災害,一靠防御,二靠治理,三靠救災。從重要性和迫切性講,防御要大于治理。防御災害有三法:一靠投資,二是增強防災意識,三是預報。
中國松花江在1991年達到有記載以來第二高水位:120.09米。但哈爾濱防洪設施固若金湯,人民處之泰然。究其緣由,他們的“沿江一線工程”立了大功。從1987年起他們投資2億多人民幣,大規模整修加固江堤、城市防洪墻,以及相關的街道、廣常防洪工程抵御洪水的功能主要在汛期,平時作為城區堤防來說,還應使之充分發揮建設作用。為此,哈爾濱人把城區沿江堤防建成以防洪為重點,防洪、交通、游覽三大功能兼備的防洪屏障,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治理災害有治標和治本之分,從長遠看,治本為上策,但在現實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治標更能顯出其效益。
提高災害意識,增強減災觀念,使人們在災害面前增強抵抗力和承受力,更好地防災、救災,是一項極為重要而且有意義的工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一富有哲理的諺語是防災救災的經驗之談。
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困境,正是人類“無遠慮”才產生的“近憂”。我國川滇交界區如今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但是當地土著人的《耶羅八愛歌》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早期的環境狀況:“當年起祖發根時,來到這塊好地方,青苔碧綠水草嫩,野花野菜野果香。當年起祖發根時,來到這塊好地方,不養家畜豬鳥獸,打撈魚蝦有魚塘。當年起祖發根時,來到這塊好地方,吃水種田不挑水,過河有藤作橋梁。當年起祖發根時,來到這塊好地方,樹木蔥蘢山水秀,男女老少都安康!边@么美麗富足的生活天地漸漸荒蕪,就是由于濫伐森林而釀成的。明代名臣海瑞在做興國縣令時,曾上疏,認為江西興國林茂土肥適于屯墾,這位一代清官,萬萬沒有想到興國毀林開墾,在400多年之后的今天,竟然變成了南方的“紅色沙漠”。在江南的興國縣,人民貧困到如同黃土高原的農民一樣,“興國要亡國”。
到了現代,人口激增,耕地需求量大,人們就更加向山林進軍,“公路通,山就空”,就是如此結果。黃河的“懸”而未決已是我們的心腹之患。
現在黃河灘面比新鄉市地面高出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5米。黃河一旦決口,則會危及北起天津南至揚州的整個黃淮海大平原。這里城市密集,工廠林立,有2億人口,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0%,棉花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僅華北平原就擁有5大油田,7條鐵路。
決口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達200億元,淹沒面積將達1.5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達1640~2340萬。如今人們擔心的不僅僅是黃河,因為長江也給人敲響了警鐘。長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迅速加劇,攜沙量的增多,荊江河段的“懸”,下游河水的污染,都要置這條黃金水道于死地。這不得不讓我們警醒:黃河漲上天怎么辦?長江會不會成為第二條黃河?
森林的大幅度減少,對整個世界環境的影響巨大。300年前的工業革命,20世紀以來的數十年工業發展時期,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突飛猛進,人們所進行的掠奪式生產,任意排放的毒煙、污水、廢品,已把地球糟踏得瀕臨無一方凈土可覓、無一口潔水可飲的地步。人類的肆意排放污染水,森林這個龐大的凈化器的受損,造成了天“漏”地“陷”!芭畫z補天”的五色石又到何處尋覓?“精衛填!钡臍v史重任更加沉重。如果我們的前輩在向大自然中貪婪地奪取富源之時有點遠慮,那么,也不至于造成今日的臭氧空洞和溫室效應,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這一前車之鑒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無力糾正前人的錯誤倒也罷了,如果我們重蹈覆轍不能不說是人類的大悲劇。
1970年,巴西總統作出一項也許是現代史上最倉促、最可悲的錯誤決策——開發亞馬孫地區。亞馬孫流域的森林面積約占世界熱帶雨林的一半,總面積達650萬平方公里,其中480萬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內。這里廣闊的森林覆蓋產生的氧氣調節著南美以至世界的氣候,被人稱為“地球之肺”、“自然的天堂”、“人類的寶庫”。它向人類提供維持生命的氧氣占1/3,貯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總量的23%,并且地球上500萬種植物、動物和昆蟲中的100多萬種生長在亞馬孫河流域。為了解決巴西東北部的人口過密、生活貧困問題,這里被辟為他們新的家園,于是開始砍伐那一望無際的原始熱帶雨林。每年平均有200萬公頃的森林被砍掉。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南美大陸近年來氣候變化無常,自然災害頻繁。據統計,南美洲近20多年自然災害急劇增加,平均每年10起,至少導致20萬人喪生。
發達國家以大量掠奪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換來了今天的富足生活。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國家為了擺脫貧困,正在步發達國家的后塵,重演這出悲劇。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激增、森林減少、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是同一鏈條,只注意某一方面是無效的。發達國家無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為了人類共同的明天協同并進。
現在,發達國家保護自然、愛護鳥獸、人與野生生物和平共處蔚然成風。
發展中國家如果依然“春眠不覺曉,處處無啼鳥,偶有三兩只,還用汽槍瞄”,無疑在毀滅自己的家園和自己生存的空間。
在環境災害既成的今天,采取措施盡早防范無疑是明智之舉。如面對世界洋面普遍上升這一災難,沿海低地之國、之域,或嚴陣以待或遷居地方。
荷蘭正在建造一條縱深9公里的大壩,以備不時之需;意大利的威尼斯正在建造一條縱深達2公里的擋潮墻;美國環境保護局準備投資1.1億美元來保護海洋;而位居印度洋中的馬耳他,孤懸于太平洋中的瑙魯等島國則已經在大陸上購置地產,建立據點。
這是人類迫于威脅的消極之策,F代的“諾亞方舟”在人類自己手中,如果文明人類的未來不是曇花一現,如果文明人希望比恐龍的壽命更長一些,并且活得更瀟灑、更體面一些,那么現在的一代人必須正視現實,更好地維護自己生存的權利,更好地管理全球生態系統。人類再不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負責,必然大禍臨頭。這種災難并不是“杞國無事憂天傾”,而是真實的、緊急的預警。
我們離2000年的大門口只有幾步之遙了。當人類推開新世紀的大門時,迎面而來的是新世紀的曙光,還是世界災難連連的霉氣?人類命運的骰子該如何擲?
災害學研究是人類永恒的課題
災害是人類的影子,它與人類同存共在。由于災害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只要生活著人類的地球仍然在太空旋轉,只要地球上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依然在運動,災害也就會層出不窮,出其不意地襲擊人類。災害必將是人類永恒的研究課題。
當今的世界,不僅會受到太陽黑子爆發、超新星爆發的波及,還要防止其他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隨著越來越多的火箭、宇宙飛船等航天器進入太空,不僅要有“太空警察”來維持秩序,而且還要有“太空清潔工”來清除太空垃圾。據美國科學家觀測發現,1989年3月,曾有顆直徑為800米的小行星在掠過地球時,僅距地球653公里,是近50年來最接近地球的一個天體。
如果它離地球再近些,就有被地球吸引而撞向地球的可能。人類已經進入了“太空車禍”頻發的時代,對太空的密切監測和對那些飛向地球的小天體研究已經刻不容緩。
災害作用的客體是社會的人,人具有社會性。千百年來,改造自然,使大自然不斷適合人的生活,這已經成為人的本能和社會進步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智慧圈、技術圈不斷外延,改造自然的規模越來越大,改造自然的深度也日益加深。同樣,由于人類缺乏經驗或者決策失誤,遭到自然界的報復也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慘。人類改造自然不止,由人類自己引發的災難也永遠不會完結,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20世紀的最后10年是各種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紛至沓來的10年;21世紀也將是一個災害頻頻的年代。今天的人類面臨著各種災害隱患。這并非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災害的歷史表明,對于一切災害的來臨,有沒有在思想上、物質上、特別是科學上的準備,其災損程度迥然不同。在災害研究的領域里,災種層出不窮,防治災害的研究也必須常研常新,永遠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這對防災、減災而言任何時候都是有用的,特別是對于那些環境趨向性的生態災害的防止,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指導思想和策略。
對于災害的防治和減災,不外乎測、報、防、治、救五個方面。在當前人類尚不能完全正確測報重大自然災害和不能完全避免各類突發性災害的情況下,減災,即防、治、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減災就是增產,這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負向增值。
對于災害的防治要有重點。沒有重點,就沒有全局。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災害大國,任何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都是失之偏頗的。在當今財力、人材不足的情況下,更要注意減災的投入產出效益,要對防災重點地區進行戰略和戰術的研究。據國外的防災經驗,防災重點首先是在災害高發區和敏感區,同時要把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防災列為重點;其次是生命線工程要特別注意保護。對于生命線工程的防災,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一是在工程選址時要充分注意災害隱患,盡量避開災害敏感區和高發區;二是當災害降臨、波及工程安危時,要及時采取防范的措施。對于趨向性的人為災害,也要十分注意。依靠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力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完全有可能把災害消除在未發生之前。
通觀今日國內外發生的天災人禍,其中有不少災害是人與自然、社會的不協調引起的。在人類改造自然能力有長足進步的今天,人已經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在災害發生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已注意到,自然災害都是天、地、人三大系統不協調導致的。也有學者認為今天的自然災害都摻有人為的因素,因此說“天災八九是人禍”。就以江水泛濫導致洪澇而言,往往是人類以江堤約束河道,迫使其在狹窄的河床中流動,最后沖決堤壩的結果。由此得出了這些災害是由于人類對自然的苛刻束縛而引起的一種反抗的結論。
重視人和自然和睦相處,必須把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引進災害研究的范疇之中。當前,從災害隱患四伏的態勢中,人們已經比較清醒地看到,“增長不等于發展”,“富有不就是幸!。20世紀中葉以來,社會物質財富已經有了極大的增長,人類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們可以在備有空調的居室里,一年四季觀賞著芬芳的鮮花,品嘗著四季鮮果,然而這一切都是以犧牲大自然換來的。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純粹的大自然已不存在了。但如果人工自然無限擴張,導致大氣的嚴重污染,二氧化碳充斥大氣層,臭氧層崩潰,那么待到“天漏”時,人們又到哪里找一個補天的新女媧呢?
尋找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最佳點,尋找一個經濟持續發展、環境日益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新模式,是當前災害防治研究中一個嶄新而又迫切的課題。
在與災害作斗爭的漫長歲月中,人類吃一塹長一智,已經積累了許多防治災害的有效方法,并與此相應建立了眾多分門別類的防災減災專業學科,災害學已成為一門涵蓋各類災害分支學科,如災害經濟學、災害管理學、災害保險、災害社會學、災害預報、災害危險評估等的系統工程。這一系統工程決不是單一學科研究所能勝任的。因此,組建一支專業精深、知識淵博,有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等共同參與的多學科交叉的災害研究隊伍已迫在眉睫。建立一門研究災害發生、發展、預警、救災、理賠的綜合研究學科已屬刻不容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