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369 >> 其它閱讀 >> 百家講壇 >> 人生與哲學篇>>正文
生態倫理—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 -葉平
主講人簡介

  葉平,男,1982年獲工學學士;1993年獲科技哲學碩士。一直從事科技哲學的教學和生態倫理學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態哲學,F任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生態哲學與大學綠色教育教授,研究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環境與社會》主編,中國倫理學會全國理事,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主要論著有《生態倫理學》(1994)、《環境革命與生態倫理》(1995)、《道法自然:生態智慧與理念》(2001)、《回歸自然》(2002)。

  曾獲黑龍江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哲學合著二等獎一項、論文二等獎一項,國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哲學專著三等獎一項。

  內容簡介

  現在已經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在現實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人類的生態實際上面臨著極大的問題。所謂生態倫理實際上就是對地球生存狀態的倫理關注。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無論是位于生物進化波峰的人類,還是處于生物進化波谷的尼瑪蟲,都是地球生物共同體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人類與它們怎樣在這個大家庭中生存,是一個生態學問題。而我們人類應當怎樣對待它們,使它們以其自身完善的方式,在這個大家庭中美好地生活,是一個倫理問題。而且,還關系到人類文明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走向。

  葉平教授在《生態倫理—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中講了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什么是生態倫理學;第二,研究生態倫理學有何意義;第三,為什么說生態倫理是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第四,如何開展生態倫理教育。

  葉平教授通過大興安嶺森林大火、動物園老虎吃人等示例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脫離自然的人和脫離人的自然,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那么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怎樣對待動物、植物、微生物,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利用的問題,還有一個相互依存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要用法律約束,我們還要輔助于道德手段。

  現在的環境問題,是科學發展過程當中造成的問題。我們要使科學不斷完善起來,我們要減少風險,我們就應該確立科學技術的生態觀和生態倫理道德。

  我們確立科學的生態倫理,確立一種新的生態觀,就要開展生態倫理教育。實際上我們開展生態倫理教育是提高全民環境意識的重要步驟,是推動全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并且作為一種責任在全社會普及這種倫理,實際上這種倫理也需要大家的開拓。

  葉平教授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推進全民環境意識水平的提高。

  全文

  我們今天講的問題主要是生態倫理問題,現在已經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人類的生態實際上面臨著極大的問題,今天我們共同來討論生態的倫理。所謂生態倫理實際上就是對地球生存狀態的倫理關注,也就是說,對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無論是位于生物進化波峰的人類,還是處于生物進化波谷的尼瑪蟲,都是地球生物共同體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人類與它們怎樣在這個大家庭中生存,是一個生態學問題。而我們人類應當怎樣對待它們,使它們以其自身完善的方式,在這個大家庭中美好地生活,是一個倫理問題。而且,還關系到人類文明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走向。

  今天我們共同討論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什么是生態倫理學;第二研究生態倫理學有何意義;第三,為什么說生態倫理是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第四,如何開展生態倫理教育。

  首先我們來討論第一個方面的問題,什么是生態倫理學。生態倫理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生態倫理學的性質,實際上它是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道德。也就是說,承認人與自然的生態存在并且對人而言有倫理關系,也就是說,沒有健康的經濟,不可能發展起健康的生態環境。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實現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目標的手段,人與人,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脫離自然的人和脫離人的自然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那么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怎樣對待它呢?怎樣對待動物、植物、微生物,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利用的問題,還有一個相互依存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不僅僅要用法律約束,我們還要輔助于道德手段。今天,我們共同來討論這樣的生態倫理問題。我們通過幾個實例來加以說明。

  示例一,我們應當克隆人嗎?克隆人這樣一個話題,實際上在我們當代社會當中,已經是此起彼伏,家喻戶曉。我們知道1996年首先克隆出多利羊的就是英國人坎貝爾?藏悹杹砦覀儑以L問的時候,他曾說:“實際上克隆羊、克隆豬、克隆猴、克隆牛都是可行的,而且這項工作也是有意義的。但是,一旦要克隆人的時候,不能不說是一個愚蠢的想法!睘槭裁催@么說呢?主要是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還不可能掌握如此高超的這種手術的手段。那么為什么人們對克隆人這件事這么關注呢,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實際上這涉及到生態倫理學研究的人類的行為與人體自身的關系?寺∪耸侨藛?不是人又是什么呢?克隆人與我們未來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人類將來的時候,靠克隆能夠生存嗎?在克隆人的討論上有贊成派,也有反對派,有樂觀派,也有悲觀派。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有關人類克隆的文章,使這個問題更加升溫。在我們國家《人民日報》、《科技日報》以及《南方周末》都相應地刊載了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南方周末》專門辟專欄進行討論: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克隆人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非人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善待我們這個地球。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更應該善待我們自身,我們是動物,我們是生命,當我們從這種克隆的環境當中,生出來的時候,這個人如果說和我們人一樣的時候,我們不會有什么反對意見。但是,當克隆人出現可是他長著人樣卻不能行使人的功能的時候,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人樣的時候,難道它不是人嗎?在倫理上問題是顯見的。

  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們說生態倫理學強調一點,就是我們人類自身的生態,實際上是生物的生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不是說由于它不自然我們就不允許克隆,而是由于這種技術本身帶來的風險和后果,不利于我們人類的生存。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態倫理實際上首先就要關注好我們人類自身生物的倫理,這就涉及到生態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其中之一就是人的文化行為,與人類生物機體存在倫理關系。我們是文化的人,我們的子孫后代,包括我們自身實際上都在這種文化的氛圍當中生存。對于一只老虎來講,它生出的虎仔實際上這個老虎的后代,是跟老虎學手藝,學捕食,學野性。

  我們人類的每一個個體,不是和我們的家庭學手藝,學本領,我們是和人類學本領。我們在大學里學的課程,是人類精神的精華和物質的精華。所以人和動物根本不是一回事,或者說人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文化的行為和文化的屬性。但是我們的文化促進了我們的發展,我們現在竟然要克隆人,那么我們是不是能夠把握住,我們克隆出的東西,克隆出的人是人嗎?一切被文化掩飾的行為,只要有助于人類的生物機體的健康就是對的,反之就是錯的。也就是說,我們克隆出的人他能生生不息嗎?能繁衍后代嗎?他能夠不斷地協同進化嗎?和我們這個地球共存嗎?我們知道有一個物種,就有一個天敵,那么克隆出來一個人,他是生態的人嗎?顯然他是我們科學技術的人,不是生態人。

  另外一方面,我們知道,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搞了很多雜交,搞了很多互補的配對,我們進行了很多試驗.我們知道,馬和驢相互雜交生騾子,騾子就不能繁衍下去.但是,這屬于動物之間的雜交,而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我們如果說我們現在克隆出一個人,他不是人的時候,他沒有辦法繁衍過去的時候,不可能持續下去的時候,怎么辦呢?據坎貝爾說,1996年克隆的羊,3年以后就出現了衰老現象。如果說我們克隆出一個人,他過了3年他就衰老了,那么我們怎么對待他呢?顯然這是我們人類的行為,尤其是文化行為,對我們機體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納入倫理評價。

  第二個示例,誰砍樹就揍誰。這個實例發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林管局雕翎林場,雕翎林場實際上是一個農林混居地區,當地的農民在最近一些年,人口翻番,可土地沒有翻番,所以燒坡開荒,毀林開荒不斷。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直接承受了自然界的種種災害。對他們的侵蝕,首先水土流失來了,然后就是泥石流下來了,好地被壓了,河水來了,他們的村莊被淹了。后來他們就制定了一個鄉村民規:如果誰在山上再砍樹就揍誰。實際上這是被生態逼出來的環境意識,這種環境意識,實際上調節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保護那個樹要使那個樹常在,實際上就是對的,否則的話就是錯的。這就是當地老百姓他自己概括出來的生態倫理。

  示例之三,索非亞教堂重見天日。我們美麗的哈爾濱,我們是一個多國文化交匯的一個特殊的城市?梢哉f以往的時候我們的城市,不同國家的建筑物在我們這個城市當中,到處都是,但是文化大革命當中,很多“破四舊”把這些教堂一一地把它去掉了,破壞掉了。惟獨有一個教堂,現在仍然矗立著,那就是索非亞教堂。索非亞教堂它怎么樣存活到現在的呢,這還得感謝當地周邊的老百姓,同學們看到這個左下圖,實際上是一個索非亞教堂被開發出來之前的時候那個景狀,可以看到這個索非亞教堂是被居民區所包圍著。據說文化大革命當中,很多紅衛兵小將,說要“反四舊”,一定要把它炸掉。周邊的老百姓出來,如果你要把它炸掉,那就首先把我們炸掉。最后教堂就這么保留下來了。1998年哈爾濱市政府開始對索非亞教堂的搶救工程,索非亞終于重見了天日,索非亞教堂成為哈爾濱的標志之一。我們依此類推,可以想到,我們不僅僅我們要關心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們的孩子,同時我們也要關心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歷史遺產,以及人類文化的歷史遺產。實際上這也涉及到我們與它們的倫理關系,限制和約束我們當代人的行為。那么,這就涉及到生態倫理學研究的內容之二,也就是說,當代人對自然的行為,對歷史遺產的行為,與未來人的生態有倫理關系,應該確立一種觀念,就是未來是現在的尺度。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向哪兒去,實際上這是一個歷史傳流的傳統,也是一個長河源遠流長的問題。所以,生態倫理學關注,關注人,關注人的祖輩傳流也關注人類未來的走向。

  第四個例子,哈爾濱虎園傷人事件。最近一段時間,同學們可能在晚報,在日報,可能看到了關于虎園傷人的事件。在2002年10月20日,虎園提出了四點意見,希望全民公決。這四點意見是這樣的,第一對老虎處以極刑,第二處以安樂死,第三終生監禁,第四送回橫道河子老虎繁殖飼養中心。主要原因就是一個討論,就是老虎傷人是老虎的錯,還是人自己的錯。其觀點是多樣的,有一種觀點認為,殺人要償命,食人獸將來還吃人,所以一定要把它殺掉。第二種觀點認為,自然是無罪的,虎當然具有攻擊性,虎要咬人那是自然的,不咬人才怪呢。第三,老虎是國家保護的瀕危物種,國家實際上重點保護的這些瀕危物種對于老虎來講現在特別稀缺,所以不是你民意而能定的,公決有什么用啊。當然,也有人為公決辯護,說公決不是讓老虎懂不懂人道,實際上是讓人明白道理,也就是說,讓人們討論一下這個老虎錯了呢?還是人錯了呢?應該怎么辦呢?目的是確立正確的動物倫理。還有的人認為,說人有家園,其他動物也有各自的家園,人硬把老虎的家搬到人的家園來,顯然對老虎造成了某種傷害,不利于老虎野性的養成。在虎園當中類似于集中營,如果把人放在集中營里,那么人就要逃跑,就要反抗。對于老虎來講它也必然會歇斯底里,所以老虎傷人,實際上是必然的。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樣能夠避免。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說老虎有沒有錯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人犯了錯誤,實際上是人的行為有了錯誤。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屬于生態倫理研究的問題。

  最后一個示例,1987年5月6號,一場大火在大興安嶺地區燃燒。我們知道,那個時代或者說那個時期,是一個不堪回首,為此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有幸調研,到那個地方去,在“五·六”火災起火點拍了一張照片,又重新感受到了那個時候給人的沖擊。實際上當時著的大火是人為的,但是如果說當時這場大火如果提前做好準備,改變這個著火的這些必備的條件,就可以使著火小或者避免它持續蔓延,F在分析起來,這個生態系統本身的火生態實際上是我們人類應該尊重的,同時我們要學會認識它,并且利用它改變它。通常著火有三個要素,第一是溫度,第二是可燃物,第三是火源。顯然我們把這三個去掉其中一個,火都著不起來。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每年都有計劃火燒,都是要把一些可燃物燒掉,這樣它有小火沒大火。顯然在“五·六”大火教訓的過程當中,我們將來應該吸取的就是尊重火生態,利用火生態,避免火對人類的危害。這方面的討論,還在持續進行,無論是火的有害論,還是火的有益論,還是火的生態論,實際上都有一點,就是對火不可輕視;鸨旧砗陀旰脱┖退粯,實際上它既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第二個問題,研究生態倫理學的意義。生態倫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一門跨世紀的學科,實際上它適應了環境革命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生態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首先我們這個時代,實際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我們知道,以往的時候的戰爭與革命,這樣的主題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往人們認為,人類可能死于戰爭,現在可以說已經煙消云散,代之而起的,實際上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處在一個極度的環境危機當中。如果我們不正確規范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發展的方向,那么可能人類就要死于環境,F在提出來的可持續發展,實際就是在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如果我們人類要持續生存,我們人類就要善待自然,我們人類就要處理好與自然的一系列的關系。其中,包括倫理關系。

  第二個方面,我們現在的人類社會發展,是靠科學技術發展,主導學科群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物理學科群,轉向了生物生態學科群。在生物生態學科群當中,可以說我們人類現在一切的科學技術,都在用于撥弄整個地球上生命的編碼,成為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攻方向?寺〖夹g,人類基因組密碼破譯,等等,這是一個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呢?從科學發展的規律上來看,總是有未知領域,但是我們現在的處境和我們現在目前的研究的對象,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應當說,以往的時候的牛頓力學,實際上解決的問題主要還是物質世界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變換物質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變來變去,我們可以打開結構去看一看,但是當我們處理生命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沒辦法打開它。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現在的科學就是風險的科學,我們如果不認識到這種風險,如果我們的科學家,不認識到我們既要對我們科學負責,我們應該確立科學倫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也要確立一個生態的倫理。所以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它的生態轉向就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第三,我們這個時代的環境革命,實際上是一場文化革命。各國首腦,三句話過后,所談出的問題不外乎就是環境問題,成為各個國家在一塊兒對話的一個渠道,一個話題。生態文化,已經成為我們現在人類和民族發展的共同的文化。我們也知道,我們這個在環境革命發展下的這場運動,實際上是一場群眾運動,以往的運動或者是經濟運動,或者是政治運動,現在我們說進入了環境運動?梢灶A見,在21世紀無論從頻率,規模和對社會的影響上,環境運動都會極大表現出它的生命力。因為,少部分人破壞大多數人的生存權利,是不平衡的,是一定要遭到痛斥和駁斥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群眾運動作為環境運動成為一種新的環境革命的走向。

  最后一個就是哲學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往往指的是人性的,人道的哲學。但是現在我們說,哲學開始走向荒野了,哲學走向荒野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學習自然界的生態智慧。人向大自然學習,自然是人類的導師,我們人類的生存、人類的發展必定要改造自然,但是有一條就是我們改造的結果是不是有利于這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完善和我們人類的安康。對于其他非人類而言,它們是這樣做的,它們在改造自然的時候,它們創造了自我保護條件,它們是越改造越健康。對于狼和羊二維對策的話,狼吃羊促進了羊的健康也促進了狼的健康,也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健康。所以我們人類,如果說我們的行為,能夠既有利于我們人類,又有利于其他非人類生態,那么我們說這種生態,這種倫理,實際上就是生態倫理。

  那么生態倫理學它是采用一種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呢?主要有這么三種研究方法:第一個是描述法,第二個是規范法,第三個是哲學分析法。萊奧波爾德在確立大地倫理學的時候,他講了一個故事,實際上就是描述。他說奧德休斯乘著大船,頂風破浪地回到家了,回到家以后,他發現有12個女奴有不軌行為,所以他用一根繩子把這12個女奴吊死了,F在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個人權的問題,在美國的十八世紀的下半葉以后,由林肯已經解決了。但是,我們現在這個土地對土地的壓迫,使土地的奴隸還沒有解脫出來。他提出了一個倫理問題,這個倫理問題,就是要人向自然要講倫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然呢?我們應當尊重自然。為什么應當尊重自然呢?應當尊重自然,是一個規范的一個語言。為什么應當尊重自然,就是哲學的分析的方法。我們為什么應當尊重自然呢?因為自然最懂自然,因為自然最有智慧,因為我們人類在自然面前我們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比如說,我們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科學技術,我們不是錯誤的,我們正是作為一個政治動物和經濟動物存在著。但是,我們在發展科學技術的過程當中,如果說破壞了我們自己生存的條件,破壞了我們自己的健康,破壞了其它生物的健康,那么這種生態,實際上就是不適合人也不適合地球持續生存的生態,這就是我們人類本身犯了自然的錯誤。在自然界任何一個物種,一個個體,它都是以其自身改造自然,從而創造自我保護的條件,也創造整個生態系統保護的條件。狼吃羊,不可能把羊吃光了,越吃越健康。如果這個羊它本身它老弱病殘的不被去掉,那這羊也沒辦法生存。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說狼和羊二維對策的話,在自然界當中,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互為健康的關系。我們說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健康的經濟,不可能發展起健康的環境。反過頭來說沒有這個健康的環境,也不可能發展起健康的經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不過我們應該去學學大自然,學學它們生物在整體上是怎么協同進化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研究生態倫理,需要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

  我們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萊奧波爾德提出生態倫理學說被埋沒了三十年。我們知道,萊奧波爾德是生態倫理學之父,1933年,他提出了生態倫理的學說,保護倫理,這是1933年發表的論文。萊奧波爾德他是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后來又學了哲學的碩士,他在26歲的時候就當了美國的森林監督員。他那個時候對森林的砍伐,對森林的生態系統的認識,以及對動物種群的認識都是很初步的。他在回憶錄當中,他說過,他說實際上我那個時候就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我一天我拿著槍,如果我一天不去摳動扳機的話,我心里就感覺不是滋味,所以我必定我要打獵,我騎著馬我到處在尋找獵物,我見到獵物我就把它撂倒。有一天,當他摳動扳機以后,他跑到跟前看到被傷害的那個狼的臉的時候,他心里震顫了。他看到淌著血的身上抽搐的,而且這個血沿著小溪潺潺地流下去,鮮紅鮮紅的。這個時候,他心里頭惻隱之心浮上來,他這個時候想到,難道狼就是該殺嗎?狼就是壞動物嗎?由此,激勵著他30年的思考,最后他在1948年的時候,他實際上已經比較系統地創造了生態倫理學,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就是要把倫理關系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整個自然界。也就是說,一切人類的行為,都要納入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評價。

  第二,羅爾斯頓的哲學走向。羅爾斯頓寫了一本書叫《哲學走向荒野》。他說當時他選擇了生態倫理學,但是導師說,說你選錯了方向。為什么呢?因為在荒野當中,在自然當中不存在哲學,荒野是尖牙利爪的世界,荒野是個屠宰場,它根本沒有任何人道可言。但是羅爾斯頓認為,人總是在改造自然,同時人在某種意義上是傷害了自然。難道說傷害這一詞不是事實嗎,他寫了一篇文章《生態倫理是否存在》,投在了一個比較小的刊物上,他忐忑不安地等著回報,消息傳來了,說你這篇論文不能發表。但是他想了想,我還是要把它投出去,他投到了國際大刊,國際倫理學會會刊,倫理學雜志。不到3天,得到了回報,認為它是有創建的,而且在倫理學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文,準備予以登載。由此發端了羅爾斯頓的環境哲學。羅爾斯頓1998年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參加了在這兒主持的全國第一屆生態哲學學術研討會。圖上是我們在機場迎接他,以及在會場上的場景。

  我們說生態倫理是一場哲學觀念的革命,這場革命它本身體現在四大方面。第一個方面,世界觀的革命。我們說,我們這個地球是人類的,同時也是子孫后代的。那現在說,不夠,實際上這個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它還有非人類,一個地球兩個世界。我們看右上圖,實際上人類社會是一個政治社會,也是一個經濟社會?墒俏覀兛聪旅,實際上這個荒野社會,它也是一個社會,它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實際上它們有和諧共存的機制,它們叫做生態。我們人類融在這個生態里,確確實實是在地球這個生態里,地球不僅產生了我們,也產生了非人類,而且,我們人類是后來者。也就是說,地球大約產生是在距今大約46億年之前,我們人類呢,實際上二三百萬年前,非人類伙伴是在36億年前?上攵,沒有非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它們的發展,談何我們人類啊。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只有我們人類有價值,這一條實際上是犯了我們價值論上的錯誤。我們其中要確立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地球,兩個世界。

  價值觀也發生了革命。傳統的價值觀實際上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只承認人類的價值,并且把這個人類的價值看作是惟一的。而現在的價值觀,或者叫生態的價值觀,實際上不僅僅考慮的是人類,而且考慮人類在自然當中,如何可持續地生存。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確立地球是根,不僅僅是資源的觀念,實際上是一場價值觀的革命。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我們實際上惟一的家園就是地球,其他非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它們的家園也惟一的就是地球。那么我們就要共同保護好這個地球。不過我們呢,必定要干預自然,在干預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這個后果,是不是有利于我們人類的子孫后代,是不是有利于其它非人類的存在。如果我們想到這一點,我們說我們要完成這場價值觀的革命。

  第三點就是權利觀也發生了革命。什么是權利呢?實際上權利以往的時候只在人類社會當中重視。也就是說,只有人有權利,有權利了才有義務。但是,我們說在生態系統當中,所有權利實際上是人類對自然固有價值的尊重。也就是說,對自然固有價值的尊重和熱愛,產生自然生態權利的觀念。自然界它可以沒有義務,但是,我們人類可以通過自己對自然的愛,可以通過對自然的尊重,等于賦予給它了權利。也就是說,我們拿著槍去打梅花鹿的時候,你這個槍口抬高一寸,主動放棄去打梅花鹿的權利,也就等于賦予了梅花鹿生存的權利。不僅如此,我們自覺履行一種生態道德,并把它做為一種道德約束,這個意義就更加重要。

  科學觀的革命,這是第四條。我們現代科學觀應當終結了。以往的科學觀我們認為科學是可靠的,我們可以證實,但實際上它是不堪一擊的。以往的牛頓力學所建立起來的觀察實驗科學,實際上呢,它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上。但是,它有它不可解決的問題,它只能解決宏觀低速物體運動,遇到高速物體運動,它就不可能解決了。當我們把一個科學,限定在一定范圍的時候,它就是科學的,一個科學它只有被證實,同時又能被證偽的就是科學,否則就不是科學。我們通常情況下,用的科學方法是觀察實驗。實際上,我們去觀察我們反映自然界的客觀對象,實際不可能完全?茖W只在某些點上和自然界接觸上。所以我們現在要改變科學可靠的這樣一個觀念?茖W總是伴隨著風險存在,沒有副作用的藥物不存在,F在環境問題,實際上,我們說是科學發展過程當中造成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是科學發展不完善的產物。我們正是要使科學不斷完善起來,我們要減少風險,我們就應該確立科學技術的生態觀和生態倫理道德。

  我們確立科學的生態倫理,確立一種新的生態觀,我們就要開展生態倫理教育。實際上我們開展生態倫理教育是提高全民環境意識的重要步驟。開展大學綠色教育,實際上是推動全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哈工大正在創建綠色大學,我們現在目前開展的大學綠色教育提出了“一個中心 三個推進”的模式,實際上正是這個舉措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來說,生態倫理實際上是取決于我們在座的我們每位同學。倡導心中的倫理,我們應該并且作為一種責任在全社會普及這種倫理,實際上這種倫理也需要大家的開拓。我們期待著同時我們也堅信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我們一定能夠推進我們全民環境意識水平提高,在我們大學里邊我們推進這方面的工作,并且持續進行下去。謝謝大家。

  提問: 葉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就我們所知,傳統的倫理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倫理學研究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難道不可以脫離人來研究自然嗎?并且我想問一下,這兩者之間,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謝謝。

  答: 這個同學提的問題非常好,人與人之間的這個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雙紐帶的,我們說這種關系存在著很多不同的一種方式,其中倫理關系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應當這么說,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當我們在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時候,實際上是低級階段。也就是說,我們在猜忌。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我們都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對于自然界,我們或者是懼怕,或者去征服,F在我們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也就是我們當解決了人的衣食住行以后,我們現在開始文明對待自然。也就是說,通過這種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來實現人與自然關系文明的調整。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研究的倫理學是人建立起來的倫理學,同時是在思維方式上,是在考慮的模式上,以及在利益論的評價尺度上,是把自然考慮到我們的人類的倫理范圍當中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倫理實際上是生態的倫理,但是也是對人類約束限制規范的倫理。

  提問: 葉老師您好,我的問題是,生態倫理它是生態學還是倫理學?還有就是生態倫理學它是不是倫理學的組成部分?謝謝。

  答: 好,生態倫理學顧名思義有生態又有倫理,但是現在在國內呢,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把生態倫理學看做倫理學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在人類社會的倫理規范當中,可以找到對自然的行為的規范,這是屬于應用倫理學的組成部分。另外一種觀點,也是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生態學就是倫理學,也就是說,把人類和自然之間存在的狀態,它的最美好的形態,也就是說,我們在開頭所說的,就是我們怎么樣和諧地與自然相處,可持續發展這種生態,看做是一種倫理學,然后約束人類的行為,這種倫理學實際上就是生態倫理學。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個人覺得,剛才葉老師做的講座非常精彩,我注意到葉老師剛才講到生態倫理學的產生是在哲學走向荒野之后。我曾經在國內一篇比較權威的雜志上讀到關于生態倫理學的一篇文章,里面作者好像把生態倫理學也稱做生態哲學,我想問一下這兩個名稱哪個比較好?有什么區別?

  這是一個學科性的問題。在我們中國比較重視咬文嚼字,生態它本身,是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這種狀態,它是一種存在方式。在蘇聯,前蘇聯,它實際上也把這個生態把它看做是一種存在狀態,然后在研究生態倫理學的時候,和環境倫理學和環境哲學都區別開來。在西方不是這樣,西方學者,比較實用,他們受實用主義影響比較大。他們認為,實際上現在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的行為問題,如何改變人的行為,實際上是個倫理問題。所以他們通常情況下,既使用生態倫理學,也使用環境倫理學,同時還使用環境哲學的概念都是一個詞。我認為,實際上生態倫理學它是研究生存狀態的學問,環境實際上是主體,圍繞著主體的那個事物叫環境。所以,生態和環境還是有區別的。這哲學呢,和倫理學也是有區別的。我認為,還是應該嚴格區分的,尤其是在我們現在,學科剛剛創建的時候,還是應該謹慎,并且遵循科學原則。
返回目錄
99热在线免费观看_老狼卡二卡三卡四卡二_亚洲精品综合激情丁香_黄色影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