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ㄉ希
內容簡介: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美國歷史上惟一一位殘疾人總統,他打破了美國總統不能連任兩屆以上的慣例,樹立了一個堅忍、機智、奮斗不息的形象,創造了美國空前絕后的紀錄,總統任期長達12年。他執政期間對于真正意義上現代美國社會的出現,功不可沒。他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不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年代,他都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在美國,他把美國人民從苦難和經濟大蕭條中拯救出來,建立了福利國家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把孤立主義美國變成世界大聯盟的領導者,由于他的提倡和支持,世界上才有了聯合國,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當戰爭的硝煙逐漸散盡的時候,讓我們翻開那段歷史,回望這位美國著名的政治人物曾經走過的路程,一個曾被父母想方設法阻止在政治門外的羅斯福是如何走進政治領域的?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呼吁聲中,羅斯福又是如何打破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潮,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被美國視為恥辱的珍珠港事件究竟是羅斯福使的苦肉計還是美國對日本的侵略野心估計不足?
1882年1月3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詹姆斯是一位荷蘭移民的后裔,經營運輸業和采煤業,非常富有,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詹姆斯曾經有過一個妻子,但后來不幸去世,只留下一個兒子羅西。羅斯福,那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同父異母的哥哥。幾年以后,詹姆斯遇上一位小他26歲的女青年薩拉,兩人相愛結婚,薩拉就是羅斯福的母親。羅斯福出生時,他的父親已經54歲,算得上老來得子,因此羅斯福倍受父母的疼愛,良好的家庭條件為羅斯福的成長提供了優裕的環境,然而,父母在給予羅斯福優越生活的同時,也在他周圍建立起一道透明而堅硬的屏障,不喜歡政治的父母一直想把羅斯福培養成一個遠離政治的紳士,14歲之前的羅斯福接受的都是母親安排的非正式的家庭教育,他們讓羅斯福了解外部的世界,卻不讓他參與政治活動。然而讓羅斯福的父母想不到的是,這位他們精心培養的遠離政治的孩子,后來卻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這究竟是為什么?在這種環境成長下的羅斯福是怎樣走向政治領域的呢?
。ㄈ模
在美國歷史上,羅斯?偨y是一個可圈可點的最杰出的總統之一,1950年哈佛大學在一次問卷中調查,美國歷史上哪幾位總統最杰出?羅斯福排名第三,僅次于林肯、華盛頓之后,那么作為一次四次連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真是有說不完的故事。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之內,要想把羅斯福的一生講清楚,確實很難,那么好在歷史是人和事件組成的,我僅從羅斯福和幾個人或者幾件事情談起,以點帶面地看看,我們今天要講的羅斯福是如何成為優秀的政治家,如何處理好重大國際問題可以說,少年時代富蘭克林不具備,或者說幾乎不具備一切成為優秀政治家的條件。那么究竟是什么影響了羅斯福后來走上了政治生涯呢?有兩個人,在其間產生很大的作用,一個就是他的堂叔,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另外一個人就是羅斯福的妻子埃莉諾。羅斯福。那么最先觸發富蘭克林。羅斯福對政治感興趣的就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和西奧多。羅斯福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叫做尼古拉斯。羅斯福,尼古拉斯。羅斯福是荷蘭移民的后代,他是荷蘭人,然后帶著自己一家就從歐洲來到美洲。那么到了美洲之后,尼古拉斯有兩個孩子,長子叫約翰。尼斯,他是西奧多。羅斯福這一支上的,換句話說,西奧多。羅斯福是約翰。尼斯的五世孫,就是西奧多。羅斯福的爺爺的爺爺就是約翰。尼斯。這是長子。那么尼古拉斯有一個次子叫雅格布斯,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雅格布斯的六世孫,那么從輩分來講,那么西奧多。羅斯福是富蘭克林的遠房堂叔。但已經出五服了,中國人講叫出五服了。西奧多。羅斯福比富蘭克林。羅斯福大24歲,那么在政治生涯中更是遙遙領先于富蘭克林。羅斯福。青年時代,富蘭克林是聽著西奧多。羅斯福那個傳奇的故事長大的,富蘭克林在格羅頓公學讀書的時候,西奧多。羅斯福就已經是紐約州的警察局長,后來當上紐約州的州長,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那么西奧多。羅斯福組建了一個志愿騎兵團,在波多黎各同西班牙軍隊作戰,聲名大振,贏得了廣泛的公眾支持。那么西奧多這些傳奇的故事,對富蘭克林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什么呢?因為富蘭克林。羅斯福他有一種渴求,就是渴求社會名流的尊重,這種心理需求,對有著這種心理渴求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誘惑力太大了,所以當西奧多。羅斯福第一次見到富蘭克林的時候,他對富蘭克林講了一句話,這句話讓富蘭克林作為一生的座右銘,他說“一個人只做到行為端正是不夠的,一個要想贏得社會尊重的人,還必須積極、勇敢”。所以西奧多。羅斯福講了這一句話,對富蘭克林后來的影響,他一直把它作為座右銘,這是富蘭克林影響比較大的第一人。另外一個人,或許是由于青年時代的富蘭克林,把西奧多作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所致,引出第二個對富蘭克林影響很大的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西奧多。羅斯福的親侄女埃莉諾。羅斯福,富蘭克林是在1902年,也就是他上大三的時候結識的埃莉諾,當時他不知道埃莉諾是西奧多。羅斯福的親侄女,但是他愛上了這個身體修長的女青年,可是富蘭克林的母親薩拉當時不同意,反對這門親事,理由不多,惟一一個就是怕孩子娶媳婦了,孩子走了,離開自己。因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父親已經去世了,薩拉就是惟一這么一個兒子,怕他娶媳婦離開自己,中國人講話娶了媳婦忘了娘。所以她非常猶豫。
1903年元旦,埃莉諾的姑媽叫拜伊夫人,她看到自己的侄女非常愛富蘭克林。羅斯福,于是就邀請富蘭克林到白宮喝茶,到白宮喝茶,這個時候西奧多。羅斯福出來了,富蘭克林這時候才知道,他愛的這個女青年是現任總統的侄女。所以更加堅定要娶她為妻子這么一個想法。這樣他終于說服了自己的媽媽,1905年3月10他們舉行了婚禮,西奧多。羅斯福也參加了他的婚禮。但是埃莉諾跟富蘭克林不同,富蘭克林生活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家庭,沒有家庭不和的事情,埃莉諾不一樣,埃莉諾八歲的時候母親去世,10歲的時候她最崇拜的父親因病去世,可以說她是個孤兒。那么這個特殊的經歷使得埃莉諾的性情非常堅強,并且極富同情心,非常善良。她對各種社會公益活動非常熱心,后來埃莉諾。羅斯福被美國人稱之為“窮人的保姆”。那么她積極地支持自己的丈夫參加政治活動,為什么呢?因為在她看來只有積極地參加政治活動,才能更好地、更多地服務于民眾,而這種思想又和富蘭克林。羅斯?释A得社會公眾,社會名流對他尊重的心理需求吻合的。那么就這樣,在這兩個人影響之下,年輕的富蘭克林開始不再按照父母為他規定的道路走下去。
大學畢業之后,富蘭克林。羅斯?既×寺蓭,1910年他競選成為紐約州的議員,1913年他擔任美國政府海軍副部長。1921年8月發生了一件事情,使得羅斯福終身殘疾,這件事情怎么回事呢?這年8月他到加拿大去度假,正好趕上了他度假地森林大火,發生了森林大火,他參加撲滅這場森林大火的活動,很疲憊,疲勞,然后救火回來之后呢?他又下水游泳。那么在人在很疲勞的時候,抵抗力要下降的,他游泳回來之后,他發高燒,連續發高燒,就患上了就是脊椎灰質炎癥,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小兒麻痹。這樣,一直治了7年才好,但是他身體好了以后,卻落下終身殘疾,終身殘疾。所以說從1928年以后,或者說從嚴格意義上說,1921年開始,富蘭克林就坐在輪椅上,但是坐在輪椅上富蘭克林,仍然在妻子的鼓勵下,積極地和政治打著交道,1928年他身體好的當年,他就競選紐約州州長成功,1932年,他以新政演說競選成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32任總統,那么他推行的新政受到美國民眾的廣泛支持,又使他連任成功。
然而,他在總統第二任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受國內孤立主義影響,美國開始并沒有參展,直到1941年12月7號的凌晨,日本飛機突然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的時候,美國才宣布對德國、意大利、日本這些法西斯國家宣戰,這樣就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謎語一般的問題,哪個謎?就是珍珠港事件是美國政府對日本侵略野心估計不足而發生的,而導發的,還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給美國人所施的一個苦肉計,這個謎一般的問題就凸現出來了。那么傳統的觀點認為,珍珠港遭到日本偷襲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奉行綏靖主義政策為實質的中立政策的結果。的確,當時對美國的民意調查,這個民意調查顯示,10%的民眾認為應該參戰,實際上90%的民眾認為不要介入戰爭,要以逸待勞,待時機成熟之后再參加角逐,這種觀點的生命力是很強的。長期以來,史學界一直在分析珍珠港美國失利的原因,一直把它作為主要原因。然而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有兩個最重要的史實被忽視了,或者被漠視了。為什么呢?下面我再講一講,一個史實是二戰爆發之后,羅斯福政府先后通過了兩個最重要的法案,哪兩個法案?《中立法修正案》,《租借法案》,《中立法修正案》是允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通過現款自運,也就是說你拿現金買我的武器,買完之后從我美國運回去,現款自運的原則購買我的軍火。那么在戰爭狀態下,一個第三國把自己的武器裝備賣給交戰方面其中的一方,這實際上是在袒護它售武器的那一方,換句話說,《中立法修正案》就表明了美國實際上在偏袒英法,盡管它沒有參戰,這是《中立法修正案》!蹲饨璺ò浮纺?《租借法案》是前者政策的繼續,為什么?《中立法修正案》的前提是現款自運,但后來英國拿不出錢來,沒錢可買,這種情況下,羅斯福認為,我就租給你,用羅斯福的話講,就是我向房子著火的鄰居,出借我花園的水管救火,那么這個法案同樣是偏袒英法的,這是一個史實。第二個史實,是1939年7月,美國軍方先后出臺了一二三四五彩虹作戰計劃,五套作戰計劃,就是未來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將按照哪一種可能參加作戰。這個一二三四五,特別是二三五號計劃就主要是對日作戰的作戰計劃,比如它的第五號彩虹計劃,就規定了一旦太平洋戰爭爆發,那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作戰任務的區別和實施,那么這兩個,一個是兩個租借法案,再一個就是美國五個作戰計劃,這兩個基本史實如果被忽視或回避,那么很容易導致,在美國沒有直接參戰的情況下,把美國政府的政策還是策略,這兩個問題混淆在一起。我個人認為,美國政府在參戰前的中立政策不是戰略,而是一種策略。那么在這種大前提之下,既然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直接參戰前,采取了偏袒英法這些被侵略國家的政策,聲稱美國要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那么為什么它又沒有參戰呢?這就是由于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孤立主義思潮,對美國戰略決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歷史上有一位總統叫約翰。亞當斯,他有一句著名的孤立主義經典名言,他說“美國用不著到國外去搜尋怪獸并將其消滅”。這句話對美國影響非常大,美國的外交史,美國孤立主義思潮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完全與世界隔絕,它的實質是在追求美國以最小的代價,最小的風險與成本參與世界事務。在當時,盡管美國民眾對法西斯侵略非常痛恨,對遭受法西斯國家侵略的國家非常同情。但是,絕大多數美國民眾認為,美國不應該參戰,不能把戰火蔓延到美國本土,只要戰火不蔓延到我本土,我們美國就不參戰,多大數美國人采取這么一個立場和觀點,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呢?
《圣經》上有記載,耶穌曾經對他的門徒說過這樣一句話,就是說“要像毒蛇一樣的機敏,像鴿子一樣的善良”。剖析羅斯福的政治理念,倒很像他接受了耶穌的這個布道。羅斯福本身是民主黨人,美國民主黨人更強調把世界分成黑白兩界,宣稱民主反對獨裁,反對獨裁與專制,那么在法西斯侵略猖獗的時候,羅斯福的政治理念要求他對被侵略國家采取偏袒政策,而這種理念的終極目標是直接參戰,于是羅斯福一面盡最大限度地同情和支援遭受侵略的國家,一面在尋找時機直接參戰,因為他政治理念決定的,那么這樣就導出了二戰,我剛才談到珍珠港事件的另外一個問題,羅斯福在施苦肉計,他在尋找機會,尋找機會制造機會,直接參戰。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后,是不是羅斯福給美國人施的一個苦肉計?美國人不講,只要美國本土戰火不蔓延,美國就不參戰。這個觀點根據最新資料的一種解釋。它有五個論據,一個論據就是羅斯福事先知道了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美國海軍情報官,當時有一個勞倫斯。薩福德海軍中校,他破譯了日本海軍部海軍軍令部的密碼,他的情報官告訴他,日本的聯合艦隊正向珍珠港方向開進,那么這個情報就通過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海軍中將,送到了羅斯福的辦公桌,羅斯?戳藗情報,只說了一句話,我知道了。這是一個論據,另外一個,第二,當羅斯福獲得這份情報之后,密電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中將,這個密電干什么呢?讓金梅爾將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撤到外海,進行訓練,而其他艦船一律留在港內。
這是第二個論據,第三個論據,當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海軍中將接到總統的密電后,那么,他自己的情報關萊頓海軍中校也得到了聯合艦隊,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方向開進的情報。那么金梅爾對萊頓卻說了下列幾句話,他說“軍人最大的弱點是驚惶失措,這沒有什么。你已經盡到職責了,你可以走了。但是我提醒你一句,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這是對你的命令!本褪墙鹈窢栐诘玫娇偨y的密電,同時他自己的情報官也報告給他,就是山本五十六的聯合艦隊,在從日本出航之后,沿著北太平洋向珍珠港方向開進。第四個論據是斯塔克海軍中將海軍作戰部部長,再次接到日本政府對華盛頓,對美國總統的最后通牒的情報之后,他呢?把這個情報就放到自己的辦公桌,說明天再向總統匯報,然后到國家劇院看一部話劇,《學生王子》,也沒有在意,也沒有重視這份情報。第五個論據,就是美國陸軍情報官,布拉頓上校,在12月7號早晨,將偵知的日軍將進攻東南亞的情報,向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匯報,但是找馬歇爾找不到,馬歇爾當時干什么呢?在阿林頓公園正在騎著馬,牽著那白色黑點的狗在散步呢,那么,馬歇爾接到這個情報之后,繼續散步,那么這些論據表明,在當時,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高層中,有極少數人事先知道了日軍將進攻珍珠港的情報,并且顯得胸有成竹,毫不驚惶失措。
那么當這一切就是日本將進攻珍珠港的這些種種情報,反映這些跡象匯總到羅斯福那的時候,羅斯福正和的密友和他的助手霍普金斯在那兒聊天呢,他說,“我料定我們的敵人不會永遠不犯錯誤,如果日本人進攻我們,我將爭取國會批準我參加這場戰爭”。那么,他說這些話之前,他已經知道了,得到了這些情報。12月7號7時55分,當日本飛機飛臨珍珠港上空扔下第一批炸彈時的,下面整齊排列的是太平洋艦隊的水面艦船和作戰飛機。而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都沒有在港內,那么這一切都是由于羅斯福事先指令才這樣的。所以說,那么近年來,包括一些美國學者在內的西方學者就以此為據,認為羅斯福是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對他的束縛,以龐大的太平洋艦隊為誘餌施的一個苦肉計。因為,只要美國直接遭受侵略了,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參戰了,F在在圍繞著珍珠港事件有這么一個觀點,上面兩個觀點截然對立,我個人認為,在美國國家檔案館,還沒有對此發布更權威的資料之前,現有的資料還不足以證明羅斯福就是以太平洋艦隊為誘餌,以珍珠港事件為苦肉計,來迫使美國人放棄孤立主義政策,直接參加這場戰爭。還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然而呢,有一點是明確的,這就是羅斯福一直在尋找機會,直接參戰。而這種戰略決策,在他參戰前的外交政策已經體現了。所以說,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問題,并不是簡單的美國對日本侵略心估計不足那么簡單。
。ㄏ拢
內容簡介: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羅斯福就制定了一個先歐后亞的大戰略,把希特勒鎖定為主要的敵人,先打敗希特勒,然后在集中兵力在太平洋與日本作戰。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一直處在戰爭之外的美國義不容辭地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了,美國國內的反對日本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羅斯福審時度勢,依然選擇了先歐后亞的大戰略,這是為什么?
珍珠港突襲之前,美國猶如一個被和平主義和孤立主義束縛的巨人,對戰爭抱同情而不介入的態度,珍珠港事件喚醒了沉睡中的美國,美國的參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了最后的陣營結構,英、美、蘇心照不宣的結成聯盟。在這次戰爭中出現了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大西洋與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由于是聯盟作戰,各國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無比重要,雖然反法西斯一方有共同的敵人,但不等于說沒有矛盾,但由誰來協調各國之間的矛盾,共同對付法西斯敵人,是一件必須解決的問題,于是羅斯福統領全局的能力再一次被展現。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反法西斯盟國取得了阿拉曼、中途島、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戰場上勝負已定,法西斯軸心國集團末日已到,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都在考慮戰后世界的安排問題,于是三巨頭會議的條件已經成熟。
1944年6月,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加速了法西斯勢力的覆滅,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的曙光已經呈現,一些新的國際問題又擺在了人們面前,于是第二次三巨頭會議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了,三巨頭又一次坐在了一起。
。ㄈ模
在二戰爆發前,羅斯福曾經呼吁希特勒不要進行侵略擴張,為此他曾經列了31個有關國家的名單。他對希特勒呼吁,說這31個國家不要侵略擴張,這31個國家包括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等。然而,羅斯福的呼吁卻遭到了希特勒的嘲弄和譏諷,希特勒接到羅斯福的呼吁之后,他在國會發表談話。希特勒說,“羅斯福先生,我幫你問過了,你所開列名單上的31個國家,令你失望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說他們受到了德國威脅!绹歉粐,我們是窮國,我們是兩個階級根本對立的。我們永遠不能與你那個世界取得什么和解,我們德國可以擊敗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希特勒就用這句話嘲弄、譏諷羅斯福,我問過了這些國家,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國家說他們受到德國的威脅。言外之意,你不是在多此一舉嗎?那么羅斯福遭到嘲弄之后,他越來越認為希特勒在歐洲日益做大,對美國國家的根本利益,威脅太大了,為什么呢?因為歐洲是美國最大的資本和商品輸出地,最大的貿易伙伴,一旦希特勒在歐洲做大,對美國國家的利益威脅是生死性的,這樣,羅斯福在美國沒有參戰之前,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前,就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戰略態勢的變化,產生了將納粹德國作為主要敵人的戰略構想。羅斯福是在1939年9月1號凌晨3時10分被白宮的官員叫醒,知道希特勒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消息,當時由于時差的關系,他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德軍已經深入了波蘭領土,雙方戰斗非常激烈。那么羅斯福立即打電話把國務卿等人叫到白宮商討對策,可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是十分盛行的,當時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是同情而不介入。羅斯福作為美國的政治領袖,他不敢漠視民意所不顧,特別是這一年,是羅斯福第二任期的第三年。他還想第三次競選總統,而這在美國政治史上是從來沒有的事,莫說你漠視民意,即便你尊重民意,你想連續競選第三任總統,難度也太大了,從前從來沒有這種現象。所以說羅斯福當時要想參戰真是太困難了。面對這種情況,羅斯福使出的第一招就是不參戰,但是要全力支援。我不參戰就是尊重民意,對吧。當時美國民意不愿參戰,同情而不介入,但是全力支援就符合美國利益的要求。這樣羅斯福利用美國民眾對歐戰被侵略國家的同情,竭力說服美國人認識到希特勒對美國利益的威脅,逐步接受他將希特勒所定為主要敵人的戰略理念。這第一招羅斯福成功了,美國在沒有參戰的情況下,先后通過兩個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案》。采取了偏袒英法這些被侵略國家的政策。1940年5月14號,希特勒進攻西歐,這個時候也是羅斯福連任總統的最關鍵時刻,在這一時刻,他成功地把歐洲的戰爭和美國的安全連在一起,說服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如果不對希特勒的暴政的受害者給予支持,法西斯暴政將成為未來的浪潮。他讓美國人相信這一點,那么當時放在羅斯福辦公桌有四個戰略方案。哪四個呢?第一個,就是美國將主要軍事力量放在美洲,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實施戰略防御。這是一個戰略方案。第二個戰略方案,是在英國、荷蘭等國家的支持下,在遠東和太平洋向日本實施進攻,而在大西洋實施防御。第三個戰略方案,同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實施戰略進攻。第四個戰略方案是集中力量于大西洋和歐洲,而在太平洋方向實施戰略防御。
四個戰略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最符合孤立主義思潮的,也就可以稱為閉門自保戰略,把主要力量放在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實施防御,第二個方案稱之為先亞后歐的戰略,實施這一方案,就等于將日本作為主要的敵人,而把希特勒放在次要的地位,先亞后歐。那么第三個戰略方案稱之為歐亞并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實施戰略進攻,如果采取這一方案,美國就把自己陷于一個兩線作戰的困境,他既要在大西洋,又要在太平洋分兵作戰,而不是集中兵力于一個方向,兩線作戰是兵家的大忌。那么第四個方案就是先歐后亞,將希特勒鎖定為主要的敵人,先打敗希特勒,然后回過頭來再集中兵力,在太平洋與日本人作戰。羅斯福最后選擇第四方案,因為這個方案最符合他一直堅持的戰略理念,就是把希特勒作為主要敵人,只有打敗希特勒,再回過頭打敗日本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美國人的根本國家利益,所以他敲定了第四方案。然而這一方案很快就遇上挑戰了,為什么呢?就是先歐后亞剛敲定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了,因為先歐后亞敲定的時候,美英會談敲定這個方案的時候,太平洋戰爭沒有爆發,敲定完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一戰使得美國人遭受了建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損失。整個太平洋艦隊除了幾艘航母之外,全部被殲滅了,3000多官兵啊,有的就在睡夢中就死掉了,那么這些數字猶如一個炸彈,把當時美國民眾的心態弄炸了。包括一些高級軍官,都堅決將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敵人,他們抨擊政府的先歐后亞戰略,說羅斯福是拿美國的利益在討英國佬的好。所以說,日本第一的思想,就對先歐后亞戰略形成一個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挑戰面前,考驗著羅斯福的戰略智慧和戰略勇氣。那么,羅斯福最終迎接著挑戰,戰勝了這些挑戰,他說服了那些主張日本第一的人們,繼續執行國家先歐后亞的大戰略,先打敗歐洲的中心國,回過頭來再打敗遠東太平洋的日本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大戰略都是按照先歐后亞這個總統的戰略理念進行的。
歷史表明,這個戰略為美國最終戰勝法西斯國家提出了正確的方向和目標。而這一點和羅斯福是分不開的,反映了羅斯福能在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面前,審時度勢,正確判斷主要方向,這和他的政治智慧是分不開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盟國召開的最高元首或者首腦的會議,稱之為三巨頭會議,這樣的會議召開了三次,一次是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一次是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那么最后一次,是1945年的7月,波茨坦會議。羅斯福參加了前兩次會議,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已經去世了,杜魯門參加的,所以今天我就講一講羅斯福和三巨頭的會議。主要講前兩個三巨頭。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守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了,1943年的7月12號,蘇軍在蘇德戰場上取得庫爾斯德會戰的勝利,完成了從阿拉曼、中途島、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了轉折,反法西斯一方進行戰略進攻了。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軸心國集團敗局已定,無論是羅斯福、丘吉爾還是斯大林,他們都在考慮戰后這個世界如何重新安排。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考慮的問題要超越戰場,戰場上的勝負已經基本已定,這些政治家,他的目光開始探索戰后的政治安排,由于美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相同,他們之間的利益相對來講分歧不大,不是根本對立的,但是,它和蘇聯不一樣,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一樣,矛盾大,在三巨頭會議召開之前,羅斯福和丘吉爾至少會晤三次以上,都不同程度地討論了戰后世界安排問題,但是羅斯福從來沒有跟斯大見過面,然而羅斯福非常清楚,蘇聯已經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那么在戰后世界事務的安排上,如果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把蘇聯排除世界之外,羅斯福認為即便你設計戰后重新安排世界的藍圖再好,也沒戲。因為蘇聯已經崛起了。蘇聯已經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了,一支在未來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力量,你不能再把蘇聯排除在世界之外了,否則你的藍圖設計得再好,也無法成為現實?墒,蘇聯與美英的矛盾很大,除了舊有的矛盾之外,斯大林當時對美國和英國遲遲不開辟第二戰場,是耿耿于懷,非常不滿。
第二戰場是怎么回事?1941年6月22號,蘇德戰爭爆發,在歐洲大陸,只有蘇聯軍民與德國進行作戰,那么蘇聯為了減輕自己當面的壓力,一再要求美蘇兩國盡快在法國北部,開辟打擊納粹德國的第二戰場。對斯大林的要求,英國和美國答應是很快,應該是承認答應很快,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遲遲沒有付諸實施。所以斯大林就非常不滿,認為美英在有意拖延,你拖延目的就是想讓我跟德國人單打獨斗,最后兩敗俱傷,你回來漁翁得利。所以斯大林說,這是美英對德國變種的綏靖政策。這反映了蘇聯對美英不信任。所以1943年夏天,美國、英國與蘇聯的關系就已經陷入僵局了。羅斯福認為,一戰之后,西方最不明智的政策之一,就是把蘇聯排除在世界之外,那么這種政策現在必須終結,不能再這么做,于是羅斯福寫信給斯大林,說我想和你見見面,因為他們兩之間從來沒有見過面,斯大林也在尋找機會,也想打破雙方這種僵局。也希望使西方大國承認蘇聯強大起來的現實,和西方大國一起參與戰后直接事務的安排。所以說,斯大林非常爽快地答應可以見見面,后來羅斯?紤]到,這個東西沒有丘吉爾參加,有些事還定不下來,因為要想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它的戰略基地就必須在英倫三島,如果丘吉爾在這兒打橫,這個事也沒戲,于是就把丘吉爾拉進來了,這樣就出現了第一次德黑蘭的三巨頭會議。三巨頭會議在德黑蘭開的,1943年11月28日16點,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終于在一起首次見面了,德黑蘭會議召開了,這次會議討論四個問題,一個是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一個是蘇聯出兵對日作戰問題,第三的問題,討論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還有一個就是波蘭邊境的劃分問題。斯大林,斯大林來開會的主要目的就是開辟第二戰場,所以說,這次會議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就是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什么時間開?斯大林說越快越好,因為他堅持美英在1944年,必須在歐洲把第二戰場開起來。羅斯福當時理解蘇聯的立場,這沒有問題,但是丘吉爾不干,這個問題出現在丘吉爾身上。丘吉爾認為,如果整個軸心國戰略的歐洲是一個大鱷魚的話,那么他最柔軟的下腹部在哪兒呢?在地中海。要想戰勝德國,必須從他最柔軟的下腹部插進一把刀子,所以丘吉爾堅持在地中海開辟第二戰場,而不是在法國北部。丘吉爾這個戰略有一個引申的目的,就是說如果從地中海進攻德國,那么將在戰勝德國的同時,把蘇聯對歐洲的擴張僅限于蘇聯現在的領土,它從東歐切進去了,可是如果從歐洲,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它和蘇聯對擊夾擊德國,整個東歐將完全淪為蘇聯的勢力范圍。所以丘吉爾作為英國的政治家,他確實有柔軟下腹部的理論,引申著他對戰后世界的安排。斯大林作為蘇聯的政治家,他對丘吉爾的戰略一眼就看出來了,他堅決反對,斯大林堅持在法國北部開辟第二戰場,也隱含著除了戰勝德國之外,還有在一定限度內,在鄰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么一個戰略目的。我們過去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呢?這里面隱含著斯大林的戰略,隱含這么一個問題。所以兩方面各懷心腹事,斯大林和丘吉爾各懷心腹事,所以兩個人很快就頂起牛來了,鬧僵了,羅斯?匆娝麄儍蓚人把事情整僵了,覺得不好辦,他看斯大林面色嚴肅,沒有一點笑容,心里急,他想了一夜,怎么打破這個僵局,所以說他想來想去想了一個轍,用西方的幽默先把氣氛緩和下來。第二天,三個人又坐在一起開會,一坐下來,羅斯福坐在輪椅上,就拿抽著煙斗的丘吉爾說事,拿他打哈哈。他說丘吉爾抽煙的表情,你是個真正的男人,剛勁有力,但是有一點不足,什么不足?就是不了解的人,以為你在那兒生悶氣呢?就拿他打哈哈,其實丘吉爾當時根本沒有生悶氣,羅斯福說著說著,斯大林就感興趣了,有翻譯,據說斯大林也懂一點英語,可是丘吉爾聽著聽著臉越漲越紅,他越漲越紅,斯大林看著就好笑,所以斯大林就開懷大笑了,會場的氣氛很快就活躍起來了,氣氛緩和下來了,這個羅斯福就和丘吉爾私下兩個人單獨講,他嚴肅地向丘吉爾指出了,如果和蘇聯鬧翻的后果,說服丘吉爾放棄他的地中海戰略,盡快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美英的根本利益關系,我方才談了,美英的利益不是對立的,他們的分歧相對來講不大,羅斯福又談到了你與蘇聯一旦鬧翻,戰后我們的一切想法都不會變成現實,這個利害關系給他講清楚了,最后丘吉爾終于接受了羅斯福的意見。在第二天的會議,三巨頭就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場問題上,很快達成了一致,也就是在1944年5月以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后來由于氣象原因,等等其他原因,第二戰場開辟實際時間1944年的6月6號,代號叫霸王作戰。
雅爾塔會議召開的前夕,第二戰場已經開辟了,蘇軍正在本土實施十次大突擊,將德國人已經部分地趕出國土。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紤]到,結束戰后對世界安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越來越厲害。所以他提出召開第二次三巨頭會議。1945年2月4號,第二次三巨頭會議在蘇聯境內的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那么這次會議與德黑蘭會議相比,商討的事情更多,也更為具體,同時三方的利益沖突也更大,為什么呢?要勝利了,勝利后各自的利益如何體現,都在爭,利益是永恒的,都在爭,所以氣氛比德黑蘭氣氛緊張,但是最終還是敲定了四大問題。一個是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對戰敗后的德國實施分區占領,這個會議敲定了。第二成立一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就成立聯合國,大國說了算,戰后我們經常講雅爾塔體制,就是兩級格局,很大的一個特點之一就是一票否決,大國說了算,五大常任理事國,只要有一票對某一問題某一決議提出否決,沒戲。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就是歐洲戰場結束后,蘇聯宣布對日作戰。第四個問題就是損害有關國家的利益,比如中國。英美為了換取蘇聯對日作戰,在當時蔣介石國民政府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中國東北旅順等等權益作為交換,這個很惡劣。在這種三巨頭會議中,羅斯福不僅是發起國發起人,而且充當了調停人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講,羅斯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作為一個美國政治家,羅斯福也通過三巨頭會議,為美國戰后登上世界的霸主設計出一幅藍圖,就是說美國是想通過大國合作政策,建立一個大國俱樂部,而由美國充當俱樂部的老板,然后去營造一個有利于美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所以羅斯福盡管沒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就去世了,但是他卻給身后的繼任者,他身后的繼任者留下一筆豐富的政治遺產,這筆政治遺產就是為美國戰后霸權結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一戰之后,人類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組織就是國際聯盟,但是,二戰的爆發,這個組織很快就解體了,于是,建立第二個國際組織的要求就提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聯合國。那么我們為什么我為什么說羅斯福和聯合國的建立是分不開的呢?我講一講以下的問題,第一個羅斯福是成立聯合國最熱心的倡導者,我現在所看的資料,最早提出建立聯合國是丘吉爾提出的,早在美國參戰之前的大西洋會議,丘吉爾對羅斯福就說,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個能夠使一切國家和民族永久安居樂業,他用這么個詞,“永久安居樂業”的國際組織,他提出這么一個建議,但是,美國當時沒有參戰,所以說,羅斯福不好直接表態,但是他對丘吉爾這個提議非常感興趣,盡管他沒有表態。美國參戰之后,羅斯福成為組建聯合國這樣一個國際組織最熱心的倡導者,他多次和斯大林、丘吉爾商討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僅如此,他還為個國際組織起了一個名字,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聯合國,是由羅斯福起的,這個名字。
給聯合國起這個名字,他摘引了英國詩人拜倫,拜倫有一個詩集,這個詩叫《蔡爾德。哈羅德游記》,在這首詩里面就用了“聯合國”這個詞。羅斯?吹搅诉@個詞感到非常好,就說這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組織叫“聯合國”好。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他設計了聯合國的基本框架。當時,美、英、蘇都同意建立聯合國,這個地方沒有分歧,但是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際組織,分歧大。英國主張聯合國應該設立歐洲、美洲和太平洋理事會。叫三角凳,俗稱三角凳,三只腳,凳,聯合國應該建立歐洲、美洲、太平洋理事會,聯合國要依靠這三個理事會為支撐,丘吉爾提出這個想法,是按照他的英國大英帝國的利益考慮,因為什么呢?如果成立這三個理事會,英國在歐洲肯定多數,理事會,它當盟主,太平洋它有很多殖民地,大英帝國,英聯盟國家有很多在亞洲,印度、澳大利亞,它肯定還是有說話權,只有美洲是美國的,就將蘇聯完全排除之外的,所以他提出三角凳的設想,就是突出英國、聯合美國、孤立蘇聯,這個時候羅斯福你提出三角凳,羅斯福就提出四警察制度,因為什么呢?羅斯福擔心英國利用地區性組織構筑自己的勢力范圍,他也擔心丘吉爾用三角凳結構,將他失去的大英帝國,失去的利益一點一點弄回去。他更擔心英國通過三角凳,把美國從世界重要的地區邊緣化。所以說,堅決反對,他強調未來的聯合國必須是全球范圍內的,必須是全球范圍組織起來的,可以設立區域理事會,但是聯合國最高機構必須有利。所以說他提出聯合國最高機構有幾個強國作出,否則沒有效果,無效。任何一個強國任何一個大國家、都擁有否決權。這就是現在我們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的雛形出來了。那么斯大林也看出丘吉爾的意圖,所以也竭力反對,斯大林當時也同意羅斯福的主張,斯大林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國必須在這一組織,也就是在未來的聯合國占有絕對的優勢。那么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詳細地向丘吉爾和斯大林交換了自己對聯合國未來的藍圖設想,就是未來的聯合國由三部分組成,最低一級是全體代表大會,所有成員國組成。每個國家都有平等發言的權利,中間一個層次是執行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的安理會,安理會參加國有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參加,再加上幾大洲的國家的代表,這個國家只處理殖民、教育、衛生、農業,但是它無權處理軍事問題。最高一級是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組成的四警察委員會,這個四警察就是他起的。這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四警察委員會有權快速處理任何對和平的威脅以及任何突發事件,四警察委員會就是今天的常任理事國,后來把法國加進去了。羅斯福是個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的美國政治家,他對聯合國的設計就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理念,比如在聯合國全體代表大會上,人人都有發言權,平等的,無論是幾億人口的大國還是幾萬人口的小國,發言一律平等,這是他反映他的理想主義的政治理念,特別是他所說的最高委員會的四警察委員會,就是表現出對權利政治的追逐。這就是現實主義的東西。
總之1933年到1945年,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這在美國歷史上空前,在這期間,其總統任期的一半是在戰爭中度過的。應該講,羅斯福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的貢獻是很大的,很重要的。然而這位總統沒有看到這場戰爭的勝利。1945年3月29日,羅斯福飛往喬治亞州去洗溫泉,4月12號中午,他在他的辦公室正在修改第二天在紀念民主黨精神領袖托馬斯。杰弗遜大會上的一個發言稿,下午1點15分,他突然腦袋耷拉下來,雙手在藤椅上亂抓,那么當時他的工作人員就問到,總統你是不是要吸煙?羅斯福搖搖頭,不,我的頭疼得很厲害。說完就昏迷過去了。這句話是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最后所說的一句話。1945年4月12號,16時35分,羅斯福因腦溢血不幸去世,終年63歲。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