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2005年04月25日09:59
主講人簡介: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內容簡介:歷史的記載,用事實告訴給我們一個真實的袁盎,他不避親疏,正直無私,而且齋心仁厚,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國為民。所以,他不是小人,而是君子,是忠臣。但為什么他被稱為漢代的“無雙國士”?“士”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袁盎因為提議殺晁錯,而晁錯是忠臣,所以后世某些人就稱袁盎為小人。但也有很多人認為他是君子,認為他的言行舉止,是漢代國士的風范。那么,他到底是小人還是君子,是奸臣還是忠臣,是非曲直,歷史的事實,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袁盎呢?
一個朝代的風云跌宕,一個朝代的興衰榮辱,多少名臣將相沉浮其中,演繹出令人嘆息、令人稱頌、或悲壯、或激昂的風云故事。漢朝的大臣袁盎就是其中之一。他正直無私,卻因為一件事而被稱為小人。他忠心耿耿,卻依然逃不脫橫遭慘死的命運。他俠肝義膽,是漢代典型的“士”,那么,袁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士”又是怎么回事?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解讀《袁盎與士》。
。ㄈ模
漢、尤其是西漢,從高祖劉邦到武帝劉徹,這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風流人物輩出的時代,而這些人物都未必有一個好的結局和下場。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兼名裂,甚至死于非命。昨天講的晁錯就是其中之一,我們今天要講的袁盎也是其中之一。
袁盎和晁錯是搞不來的,他們兩個勢不兩立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袁盎在,晁錯就不坐下。晁錯坐在那兒,袁盎就不進來。兩個人不能在一個地方吃飯,不能在一個地方說話,可謂勢不兩立。我們昨天已經講過,晁錯是對大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那么袁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晁錯的死與袁盎是有關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漢景帝建議殺掉晁錯的,所以歷史上往往把晁錯之死歸罪于袁盎,其實這個是有點冤枉的,因為第一:首先是晁錯提出來要殺袁盎,袁盎才向漢景帝提出來殺晁錯的,用現在的話說,袁盎這可以算是正當防衛,頂多也就是防衛過當。第二:袁盎向漢景帝提出的建議,是一個個人建議。因為這個時候的袁盎是一個已經被罷了官的,貶為庶民的,這樣一個沒有身份的人,完全是一項私人建議,而真正最后決定殺晁錯,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報告,漢景帝做了批示,才把晁錯殺掉的。第三點:晁錯被殺以后,吳楚沒有退兵,但是政治上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觀望的,中立的國家,就覺得吳楚兩國師出無名了,對于后來平定吳楚之亂,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種二元兩分的方法,斗爭的雙方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既然歷史上肯定了晁錯,就要否定袁盎,晁錯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錯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所以歷史上也有很多人,用這樣的小人,奸臣之類的詞來稱呼袁盎。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袁盎是一個很正直,很正派的人。我們都知道,西漢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呂氏之亂”,就是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后,呂后專政,呂后去世以后,漢廷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平定諸呂。而平定諸呂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當時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后來平定吳楚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周勃平定了呂氏之亂,安定了劉家的江山,當然是大大的功臣。所以漢文帝繼位以后,對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時候也是得意洋洋,退了朝以后,我們看很多電視連續劇,看歷史片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宣布退朝的時候,是大臣們跪下來,說吾皇萬歲萬萬歲,然后皇帝先走。這是一般的禮儀,但是周勃上朝的時候,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這是很高的禮遇。有一次剛好袁盎就在旁邊,袁盎就問漢文帝,說陛下覺得周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漢文帝說“社稷臣也”,就是社稷之臣,什么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夠和國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難,休戚與共,榮辱與共,這樣的一種大臣,就叫做社稷臣,袁盎說,不對,周勃是功臣,不是社稷臣,漢文帝問他為什么?袁盎說你想想看,當年呂后專政的時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著全國的軍權,太尉是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三軍總司令,他手上是有軍權的,他為什么不動作?那個時候劉家的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氣若游絲,危在旦夕的時候,周勃為什么紋絲不動呢,而后來呂后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來說,現在我們要平定諸呂,要把呂家封的王,都把他滅掉,去找周勃,周勃這個時候才出來,他不過是順應了形勢,頂多就算是識時務者為俊杰,他怎么能算是社稷之臣呢,所以只能算是功臣。那么袁盎說了這些話之后,漢文帝從此對周勃的態度就變了,漢文帝就莊重起來,或者說就把皇帝架子端起來了,周勃也就開始害怕了,誠惶誠恐了,周勃出去以后,就跟袁盎說,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們兒,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說我壞話?袁盎不做任何回答,后來沒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職務就被罷免了,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封地的人一看周勃失勢,丞相不當了,那些人就落井下石,就誣告周勃造反、謀反。漢文帝就把周勃抓到了監獄里面,這個時候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惟獨只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為周勃辯誣,這個人就是袁盎。而且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從監獄里營救了出來。從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鐵哥們兒,請大家想一想,這樣一個正直正派的人能是小人嗎?
第二個例子,袁盎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袁盎當吳國的丞相的時候,他手下有一個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丫鬟私通,按過去的說法就是私通,現在我們的說法就是相愛,但是在過去這個是不行的。袁盎知道了以后裝糊涂,視而不見,置若罔聞,照舊信任他的這個下屬,后來有人就給他的下屬說,說你小子不要太得意了,老爺已經知道了,于是這個下屬就畏罪潛逃,袁盎聽說以后騎上馬,把這個下屬追了回來,說你不要走,我把這個婢女,把這個丫鬟賜給你,你們兩個正式結合吧。所以這個人是非常地感激袁盎,后來袁盎出使吳國的時候,被吳王劉濞扣在軍營里面,準備殺頭,看守袁盎的軍官就是這個人,這個人晚上跑到關押袁盎的地方,把周圍的士兵用酒都灌醉了,然后對袁盎說,大人,你是我的恩人,現在跟我走吧。這個情節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里面,真實的表現了這個細節,所以袁盎這個人,他不可能是一個小人。
實際上,袁盎在朝廷當中,和在江湖當中,都有崇高的威望。漢文帝時期有一個有名的大法官叫張釋之,張釋之判決所有的案子,是依法辦事的,就是按照當時的律條,規定是一個什么樣的處分,他就是一個什么樣的處分。為了這個事多次頂撞漢文帝,有名的大法官,這個人是誰發現的?袁盎。是袁盎發現以后,推薦給漢文帝的。漢武帝時代也有一個有名的清官,一個很正派的官員,叫汲黯,汲黯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汲黯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他在皇帝面前從來就是說實話的,他曾經非常直言不諱地批評漢武帝,那話說得非常重,他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闭f你這個人內心深處是很多很多的欲望,說的好聽叫做雄才大略,說的不好聽就叫好大喜功,說的再難聽一點就是貪得無厭,你是這樣一個人,可是外面還裝出一副仁義的樣子,你能做堯舜之君嗎?這個話說得非常重的,另外他還有一個話也說得非常直,因為漢武帝他是這樣,他登基以后,親政以后他要提拔自己的人,贊成他的治國理念的,贊成他的政治路線的這些人,他從基層迅速地提拔起來,把這些老人逐漸地排擠出去,所以很多出身很低很差的人青云直上,坐直升機似的、坐電梯似的往上升。汲黯又去跟漢武帝說了,說陛下用人怎么跟堆柴火似的,堆柴火就是后面來的就放在上面,“后來居上”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汲黯是這么一個耿直的人,漢武帝這樣一個皇帝,對于汲黯是非常地敬重,我們知道,漢武帝的親信大司馬衛青是地位非常之高的,衛青到宮里見漢武帝,漢武帝坐在馬桶上接見他。衛青如果求見的時候,漢武帝正在上廁所,那來來來,坐在馬桶上就跟他談話。丞相公孫弘,這是總理了,政府總理了,職位很高的了,如果求見漢武帝,還要問一問是什么事兒,如果沒有什么事,如果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漢武帝衣冠不整,就接見了。如果手下說汲黯求見陛下,他說要等一會兒,我把衣服穿好,一定要把衣服穿好,把帽子戴好,衣冠楚楚,才跟汲黯談話。就是給汲黯最高的禮遇。汲黯是這么一個人,而汲黯最佩服的人是誰?袁盎,汲黯最敬佩的就是袁盎的為人,我們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汲黯這樣的人最敬佩袁盎,袁盎會是小人嗎?所以袁盎不是小人。
袁盎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真正的“士”,堪稱無雙國士。那么“士”又是怎么回事呢?什么叫做“士”呢?我這里給大家看的,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的一個“士”字,就是“士”這個字,戰士的“士”這個字,最早就是這個字形,從這個字形看,很清楚的是什么呢?是一個人,他的頭發梳起來,上面用一根棍,把這個頭發串起來,這就是“士”,所以“士”的本意就是成年男子,特指未婚成年男子,古人一個男子成年的標志就是這個。就是把頭發梳起來,然后插上一根棍。因為我們知道,在清代以前,我們民族是留全發的,人的一生只剪一次頭發,就是出生三個月以后,大概基本上是百日,或者不一定是百日,是一個吉日,三個月以后的吉日,剪一次頭發,就是把胎毛剪掉。這一天母親就抱著孩子來到父親面前,由父親撫摸著孩子的頭,給他起一個名,這個儀式叫做命名禮,就是從此這個小孩有名了,表示承認他來到了人間,加入了我們家族。然后這個小孩子頭發就繼續長,長長以后不再剪了,從當中齊眉毛往兩邊分,這個叫做“兩髦”,所以這個小孩子也叫“童髦”,這頭發再長長以后,就開始往兩邊盤,男孩子盤在兩邊,要盤成一個獸角的形象,野獸的兩只角,這個叫做“總角”,所以兒童時代也叫“總角之時”。女孩子呢,也往兩邊盤,盤到最后這個形狀像什么呢?像一個樹椏,所以小女孩叫“丫頭”。
那么男孩子長到20歲,女孩子長到15歲,就不能再總角、再是丫頭了,這個時候就要把頭發往當中梳,當中盤起來,給他戴上一個帽子,再插上一根桿,這個男孩子的禮儀就叫做“冠禮”,女孩子不戴冠,插一根簪子,叫“笄禮”,這個時候,表示你加入社會,表示成人了,正式加入社會,可以有社交活動了。但是在周代,秦代,漢代,它有一個等級,就是只有貴族的男孩子才能夠行冠禮,就是只有貴族的男子才能戴冠,才能戴帽子,平民不行,平民只能戴頭巾,只能把頭發盤起來,弄一個頭巾把它蓋在上面,把它一捆,你沒有資格戴帽子,所以高帽子不是隨便好戴的,戴高帽子是要有資格的。
這樣一來“士”我們就明白了,它就是貴族的成年男子。貴族分四個等級,最高一級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級就是諸侯,第三級是大夫,第四級是士。那么前三級貴族和“士”又有什么區別呢,區別在于天子、諸侯、大夫除了可以加冠以外,還可以加冕,冕是什么呢,就是皇上上朝的時候戴的那個禮帽。冕,它的上部有一塊板,這塊板叫延,延的前后要垂著珠串,用珍珠一串一串地串起來垂在前面后面,這個東西叫旒,但是我們可能有一個細節不一定有,就是除了前后要垂旒以外,在這個地方,也要垂兩顆玉,在耳朵旁邊也要垂兩顆玉,這兩顆玉叫做充耳,它的意思說,正確的話你就聽,不正確的話你就不要聽,什么讒言,惡語,污穢之言,不要聽,叫做“充耳不聞”,“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那么前面的這個旒是什么意思呢,視而不見,就是不該看的你不要去看,不該聽的你不要聽,這是冕的作用。如果又有冠又有冕,那就叫做“冠冕堂皇”。天子、諸侯、大夫都有資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所以天子、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無冕之王,“王”字,來看一下,“王”字實際上是“士”這個字上面再加一個冕,就是王了。
但是不管你哪一級的貴族,都是加冠的,加冠呢一共三次,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里面可以看到這個鏡頭,這個漢武帝15歲的時候,還是太子,漢景帝來給他加冠,舉行冠禮,一共加三次,第一次加的叫緇冠,緇冠就是一個黑的帽子,加了緇冠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有治權,就是有統治權,第二次加的叫皮弁,皮弁是什么呢,皮弁是軍帽,也是獵裝,加了皮弁以后呢,意味著有兵權,所以加皮弁的同時往往配劍,所以我們去看《漢武大帝》的電視連續劇,你會發現那些皇帝一天到晚劍不離身,走到哪兒都是把劍帶著的,因為劍是當時貴族男子的特權,也是他身份的象征,你必須有一把劍配在這里。第三次加的呢,叫做爵弁,爵弁是宗廟之冠,就是有祭祀權,就是有資格參加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動,我們知道當時國家大事就是兩件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戰爭,“國之大事,惟祀與戎”。
那么一個貴族男子第一次加了緇冠,有了統治權,第二次加了皮弁,有了軍事權,第三次加了爵弁,有了祭祀權,那他就是一個非常有身份的男人了。所以對貴族的男子來說,到死這個冠,都是不能脫下來的,所以有一次內亂的時候,孔子的學生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在戰斗中用被敵人用戈把系冠的這個帶子砍斷了,子路馬上放下武器,說“君子死不免冠”。作為一個君子我死了以后,這個冠都不能沒有的,于是他就去系帶子,不打仗了,這個時候,士兵們一擁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醬,孔子聽說這個消息以后,立即吩咐廚房,把已經做好的肉醬倒掉,從此不吃肉醬了,吃肉醬他就想起他的學生子路來,他很傷心。
所以加冠不是一件小事情,所以我們看,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我們看到,漢景帝那時候已經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但是掙扎著也要起來給他的兒子劉徹加冠,而且不到年齡,男子是20歲才加冠,他知道他不久人世,國家要交給這個太子,讓他立即成人,就強行地給他加冠。
所以當時的“士”,他都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那就是紳士風度和俠肝義膽。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的士人,如果他是紳士的話,他有俠肝義膽,如果他是一個俠士的話,他會有紳士風度。
袁盎就是一個兼有俠肝義膽和紳士風度的人,袁盎是非常喜歡結交江湖豪杰的,他有很多很多江湖上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也進了朝廷做官,有的在外面做隱士、做俠士,做游士,袁盎一視同仁,都皆為朋友。其中有一個大俠,江湖大俠,叫做劇孟,劇孟的鏡頭也曾電視劇《漢武大帝》里面出現,就是當時劇里面是講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有人報告說有人求見,周亞夫說誰都不見,報告的說,這個人說他來這里你一定見,周亞夫說誰啊,說劇孟,啊劇孟,劇孟見。有那么一個鏡頭,周亞夫一看到,說吳王如果還沒有把劇孟網羅在自己的賬下,吳國這一次叛亂是肯定要失敗了,這就是劇孟。
劇孟和袁盎是好朋友,袁盎后來罷官,在家里面待著,斗雞走狗,游山玩水,和劇孟是好朋友,當時就有人勸他袁大人啊,劇孟是一個賭徒,劇孟好賭博啊,非常喜歡賭博,賭博是一個很壞的事情,賭博是很害人的,賭博的人你不要和他來往,袁盎說,劇孟是個好賭博的人,沒錯,但是你知不知道,劇孟的母親死的時候,前來送葬的車子有上千輛,他說這個人如果沒有什么過人之處的話,怎么會有這么好的人緣,他說我看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有了災難,上門求救,能夠不以父母在家為托辭的,也不裝作自己不在家的人,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季心,一個是劇孟。
季心是什么人呢?季心是季布的弟弟,季布和季心這哥倆都是大俠,但是特點不一樣,季布的特點是重然諾,季布只要答應你一件什么事,絕對是要做到的。所以當時有一句話說,千金不如季布一諾,你有一千斤黃金都不如季布說一個“諾”,我們現在看電視劇里面,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所有人本來,應該按我們說“是”的,他們都說“諾”,還有觀眾提出來說,那聽起來像NO,漢代的時候,是、承認、就是“諾”,諾言。諾言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爸Z”是什么意思呢?是,對,承認,認賬、埋單,都是“諾”,季布是很重然諾的,而季心是非常勇敢的,就是他們兩個都是聞名的大俠。而季心最敬重的人是誰呢?袁盎。那我們現在知道了,劇孟一個,季心一個,這些人都是俠士,也都敬重袁盎,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袁盎這個人是有俠肝義膽的。
那么袁盎既是一個有俠肝義膽的人,又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這就是他最后死于非命的原因,因為他太關心國家大事,他堅決反對立梁王為儲,我們知道,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以后定了一條制度,就叫做父死子繼,就解決皇位繼承這樣一個問題;饰坏睦^承問題在中國歷代王朝一直是一個麻煩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秦始皇開創新的帝國制度,這個制度有一個特點,就是原來封建時代的世襲制度,基本上全部取消,只留下一個就是皇位世襲,官員再不世襲了,秦以前西周、東周、春秋、戰國這個官是世襲的,你的爸爸是大夫,你就是大夫,將來你的兒子也是大夫,從天子到諸侯到大夫都是世襲的,秦以后呢,官們都不能世襲了,惟獨皇帝是世襲的,所以留下了一個皇位繼承的問題。
這個皇位繼承在殷商時期它有兩種方式,一個叫父死子繼,一個叫做兄終弟及,就是一種是兒子接老子的班,還有一種是弟弟接哥哥的班,從周以后,就不能再兄終弟及了,因為弟弟接班是很麻煩的事情,但是由于竇太后很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就是梁王劉武,多次提出來要漢景帝立梁王為儲,就是漢景帝如果死了以后,就讓他弟弟劉武來接班,竇太后這樣考慮,一個是出于她喜歡小兒子了,做父母的總歸是有些偏心,有些小女兒、小兒子總是占便宜的了,再一個就是竇太后覺得自己身體很好,而她的兒子景帝身體不好,她想再有一個兒子當皇帝,她繼續做太后,這個是不符合制度的,不合規矩的,是非對不對,這個我們是說不清楚,你說是劉武做皇帝,對我們民族好,還是劉徹做皇帝對我們民族好,這個是已經說不清楚的問題了,但是從當時的制度來講,肯定是不對的。袁盎反對,而袁盎這個時候是犯不著來反對的,因為袁盎這個時候已經退休了,你都已經退休了,在家里閑居,你管這閑事干什么?那就是他覺得自己應該忠心耿耿,為國家考慮,惹起梁王劉武的仇恨,派刺客把袁盎殺了。
這里面有一個細節很重要的,就是第一個來殺袁盎的刺客沒有殺袁盎,這個刺客來了以后,到處打聽。逮住一個人就問,你看袁盎這個人怎么樣?他說好人!你看袁盎怎么樣?君子!請問你覺得袁盎怎么樣?俠義!這個刺客問了一圈以后,回來以后他下不了手,于是他跟袁盎說,我是梁王派來的,梁王派我就是來殺你的,可是我下不了手。但是我告訴你,我不殺你,還有得是人來殺你,你還是躲起來吧,袁盎沒有躲,終于被梁王派來的刺客殺了,所以袁盎也是死于非命,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袁盎也是死于國難。
和袁盎一樣反對立梁王為儲的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竇嬰和袁盎是好朋友,他們兩個和晁錯都搞不來,最后,袁盎死于非命,竇嬰也死于非命,竇嬰的死是怎么回事呢?竇嬰又是什么樣一個人呢?我們明天再講。
。▉碓矗篶ctv-10《百家講壇》欄目)
。ň庉嫞禾m華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