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白話長篇小說的創作出現了繁榮興盛的局面,在眾多小說流派中,直至清朝中葉才出現的俠義公案小說,無疑是最為普通民眾喜聞樂見也流傳最廣的一支。
所謂俠義公案小說,實際上是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的合稱,二者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流派。俠義小說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列傳》和唐傳奇中的大量俠客形象;而公案小說則可涵蓋宋元的“說公案”小說、明代的白話短篇公案小說、明公案小說集。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的情節內容往往類似,其為民除惡的思想傾向亦頗相近。所不同的是,俠義小說更多地描寫俠客們見義勇為的氣概和出神入化的俠術;公案小說則較注重刻畫秉公斷案的清官形象。入清以后,俠義小說和公案小說漸趨混合。
俠義公案小說集俠義和公案于一體,故事驚心動魄,情節跌宕起伏,故而一出版就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一版再版,各種續集也層出不斷。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俠五義》、《小五義》、《施公案》和《彭公案》。
《七俠五義》系清代著名學者俞樾根據《三俠五義》稍作修改而成。而后者則脫胎于清代著名藝人石玉昆的說書。小說前一部分敘述包拯的成長經歷和斷案故事;后一部分主要寫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的“貓鼠”之爭,以及清官率領眾英雄打擊襄陽王黨羽!镀邆b五義》塑造了許多俠客的形象,如展昭的英武、歐陽春的老練等,尤其是白玉堂的任俠仗義、驕傲自負而又意氣用事,都不是概念化的英雄形象,顯得生動而有光彩。 |